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人物

陈玉辉

[明]

陈玉辉为[明]

  陈玉辉,生卒年不详,字达卿,号荆碧,今辋川镇后坑村人。
  陈玉辉出身贫苦之家,“少长闾阎,略知民间疾苦”,能“留心民瘼”。他有一首《蔬粥》诗写道:“隙地多种蔬,荒年常啜粥。稚子莫嗟贫,西邻久枵腹。”玉辉少时“最喜班马庄列诸书,所为发之篇章,荒唐莽荡,几于泛驾”。受到父亲的批评指点后,才潜修义理之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初授江西吉水县令。出仕伊始,父亲就谆谆训诫他“惟清、惟慎、惟勤、惟恺悌”,并两次到江西探视,“问治状如何”。这种良好的家训使他能体恤民情,为官“娴雅经济,轸恤民瘼”。在吉水任上,江西连年水旱饥荒。他上《预申救荒议》,力陈“救荒之策,修之于未然”。他针对以往各地救赈中“党保里役乘是为奸”的弊端,提出除弊锄奸确保给赈的具体办法。其间,陈玉辉尊礼直臣邹忠介为师,与罗匡湖等研讨实践道学。他不空谈义理,所为之文,都是“道寓于文章而不绝于事业”。他兴办文教,创立四乡书院。当地积习健讼,父子弟兄每见于公堂,士风隳坏,与民争讼尤甚。陈玉辉晓之以情,断之以法,不徇私情。一些“跋户”包揽田赋,逋逃田税,贿结胥吏以为倚援。前任“噤然莫敢问”。陈玉辉到任后,不畏横暴,全面清查,抑奸除弊,依法处治,豪右敛手,“彬彬皆归于正,无复有非礼干谒有司之门者”。
  明神宗朱翊钧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皇帝。他耽于酒色,深居大内,不理朝政,“政多废格,大小臣工累岁不得一瞻天颜”,朝政由宦官冯保包揽。陈玉辉任南京湖广道御史时,眼见朝政废弛,局势艰危,上《几务丛脞时事多艰疏》。疏文以前朝列祖奋发图强为鉴,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耳目不无壅蔽,宵人荧惑,朝常多废,南倭北虏,连岁内讧,海内浸以虚耗……灾变频仍,南北并荒,财殚民穷,兵疲食尽,浸浸有冰销瓦解之渐”,“国家之元气日益壅淤,岂为清平世界”。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陈玉辉巡视南京屯田马政。屯田马政是明朝养兵于农的两项重要制度。明初养兵百万,军粮全靠屯田。这种制度到万历年间,因王公、太监和将官不断侵吞屯田,役使军丁而遭受严重破坏。成化以后,军粮要仰给于国库。陈玉辉到任后,上疏指斥兵部“不徇才望”,屯官所用非人,弹劾武选司郎马烨破坏原来制度,三个卫所的指挥侵吞军粮,“下剥军脂,上误国课”,力请整饬屯政。因此事关系重大,引起朝廷重视,疏文朝上夕批。于是,陈玉辉雷厉风行地整饬屯政。南京、江北、池河三卫武弁凭依土著之威、鱼肉军士子弟,侵占屯田。陈玉辉坚决清查,追出游击、指挥和千百户等162员侵田27000余亩。对“积恶最稔,占田最多”的游击韦昭及其二子,一再提解,追出占田2000余亩,依律问罪。虽然“诸弁多方营免”,但他毫不留情地表示:“臣誓不清此田,不渡此江!”他还委托附近有司代管屯政,以补池河三卫距京卫遥远、鞭长莫及之不足;对占种者除彻底追查、绳之以法外,并尽调往别卫,使其无由继续作恶;及时处理揭发控告,使无含冤负屈离乡弃田者。特别是军屯,负有耕战双重职责。屯卒因不堪盘剥而大量逃亡,留下的也懒于耕种,疏于操练,军纪松懈。他给“逃亡过半”的京卫补充五万兵员,并提出征缴屯粮,严格军纪,实行奖惩,依期操练等措施。当时长江沿岸低洼屯田,被宦官盗卖,堤岸长期失修,生产遭受严重损失。陈玉辉“率四十二卫屯兵筑数丈,一月竣工,年输粮数十万(石)”。他关心屯军疾苦,“贫军遭水旱流离者,请停征,旨下如疏,屯卒欢呼”。
  巡视屯政本是个美差肥缺,陈玉辉在《京邸费用序》中说到:“留都素称屯十万,或曰今又广十万。士大夫一履其任,卷握之物,可富十世”。某缙绅巡屯三年,“膏田华厦几遍邑中”,“窖藏金三万有奇”。陈玉辉巡屯南京时,洁身自爱,刚正廉洁,“风裁严峻,书牍不入”。他离任挈家渡江时,曾再拜昭告江神:“臣今日行矣。屯中如持一文钱,东渡扬子江,江覆之;西渡鄱阳湖,湖覆之”。他“秩满按上江,去之日,行资不办,同官醵金助之”。玉辉为官清正刚廉,厘剔奸弊,风裁严峻,卓有政声,时称“铁面御史”。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陈玉辉丁父忧居家八年。其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县城告警。他出谋划策,使有钱人出钱募民守城。邑人惠之,立碑颂德。殁后,祀乡贤祠。在南京因有巡屯德政,祀他于郑一拂祠。
  陈玉辉有著作多种留世:《四书说》、《存耕录》、《御倭稿》、《备边稿》、《六曹经制》、《留台奏议》、《积庆家乘》、《屯田奏疏》2卷、《文江政纪》2卷和《适适斋鉴须集》12卷(列入《四库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