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三明市> 清流人物

陈远恩

[公元1925年-1975年]

陈远恩为[公元1925年-1975年]

  陈远恩(1925~1975)
  陈远恩,别名宁化佬,民国14年(1925)出生于清流县梦溪乡水东村,后搬迁到东华乡暖水村。1952年起,先后任沙芜乡水东村行政组长、互助组长、水东乡信用社会计、水东大队长、沙芜公社党委委员。1964年出席华东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同年被华东地区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65年赴京参加国庆16周年观礼。
  远恩出生在贫农家庭,从懂事起,便帮人作短工度日。解放后,带头参加合作化。50年代担任原沙芜乡水东大队长期间,水东大队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评为福建省和华东地区农业先进单位。
  水东村原来的自然条件差,1500亩土地有一半受旱灾威胁,亩产只一二百斤。1964年6月15日暴雨成灾,仅两个小时洪水淹没了水东,冲倒房屋56间,630多亩早稻荡然无存,138户人家仅剩15个锅灶。在洪水未退的当天夜里,大队党支部便召开会议,作出筹划,安定民心。翌日凌晨,远恩和党支部书记陈茂生带领群众下山抢救秧苗,同时动员另一部分群众回村清理房舍、街道,经过两天奋战,全部群众终于回到被毁坏的家园。当县里拨来救济粮时,党支部召开全体社员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洪水淹村的那天夜里,远恩竭尽全力抢救集体和别人的财产,自己家里东西全淹了,群众评给他100斤救济粮,但他一斤不要,把粮食和物资全让给群众。
  为把河水引上良田,大队决定在沙溪河安装水轮泵,远恩身先士卒在气温零下3度的冬天,仍照常出工,腿部被石头划掉一层皮也不让人知道,依然拣最重的石头抬,挑最沉的担子。在一个雨雪交加的深夜,河水猛涨,抽水机、柴油机被洪水淹没,他率领10余个社员,不顾河水的冰凉透骨,跳进机坑,抬出机器。制造水轮泵弯曲尾水管时,没有技术人员指导,他便对着图纸认真试制,直至第四次才试制成功。仅几年时间,全村兴建2座水库、5个水轮泵,使870亩旱地变成水田。他还带领社员开沟排水、改良土壤、改良品种,使粮食生产连年增产,至1972年平均亩产达906斤。
  1973年,因建设安砂电站需淹没水东村,远恩毫不犹豫地首先率领11户55名社员离开世代居住的水东村,来到城关公社的杨家店。为解决生产资金的不足,他发动社员将节省下来的搬家费用、房屋折价款投入大队购置农药、化肥。当年,便夺得丰收,粮食总产比1972年翻一番,亩产由原来的200斤提高到670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000余斤,人均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200余斤。
  1975年,生产队油菜籽丰收,由于他患病住院,没有上交给国家。听到消息,他抱病回村,教育社员,完成国家派购任务。
  他平时严于律己,每次从外地开会回村,背包一放就下地劳动。出差外地总是带着饭包,不进菜馆。他经常教育社员要将富日子当穷日子过,细水长流,勤俭持家。他为清流人民树立了好榜样。
  远恩病逝后,清流县革命委员会向全县党员、干部发出学习陈远恩先进事迹的通知,在城乡掀起一个学习陈远恩精神的热潮。
  
同年(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