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鼓楼人物

陈衍

[公元1856年-1937年,海内三陈]

陈衍为[公元1856年-1937年,海内三陈]

  
陈衍
  陈衍
  (1856~1937年)
  字叔伊,号石遗,侯官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在城内龙山巷。自幼随父读书,23岁,治文字学,著《说文举例》7卷。清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翌年,上京会试落第,同年著《说文辨证》14卷。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不久辞职回福州。光绪十四年(1888年),往上海沈瑜庆家中教读。又应湖南学政张亨嘉之聘,代其批阅士子文,颇受器重。后结交维新派人物梁启超等,由林旭介绍往上海,任陈季同等所办的《求是报》主笔,经常登载西洋各种学说和维新派文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请,任官报局总纂。陈衍善文笔,有口才,工作得心应手,甚得之洞重用。维新变法失败后,与人合译《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等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夏,往北京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因试卷未按规定格式,未能录取。到武昌,任府立师范学堂教授。不久,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复办官报局,陈衍仍为主笔,兼督署文案、商业学堂监督、洋务局帮办及汉口商务局帮办等职。张之洞调京任军机大臣,陈衍随同入京,任学部审定科主事,兼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民国4年(1915年)10月,陈衍在京师大学堂任教,撰《石遗室诗话》稿。时袁世凯策划称帝,设立“筹安会”,有人将陈衍列名“硕学通儒”之首,参与“联名劝进”,陈衍十分气愤,要求众议院撤销他的名字。翌年4月,陈衍回福州,受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之聘,任福建通志局副总纂,实际主持编务。他立定体例、广搜博采。新《福建通志》于民国11年1月编就,全书600卷,1000万字。其后,陈衍任厦门大学教授。民国20年到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民国26年7月8日病逝。陈衍著述还有《周礼疑义辨证》、《礼记疑义辨证》、《考工记辨证》、《闽侯县志》、《钟嵘诗品评议》、《石遗室诗集》、《石遗室文集》、《辽金元诗纪事》、《宋诗精华录》、《近代诗钞》等。陈衍的文学主张影响很大,又是诗坛“同光体”代表人物。
  
同年(公元185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