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长武人物

陈五典

[明]

陈五典为[明]

  陈五典(生卒年月不详),男,清代长武县进贤里(今芋园乡)消水村人。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乡试拔贡,十八年(1838年)考中本科举人,授修职郎大挑即用教谕。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先后出任谷城县、蕲县知县,后升迁沔阳知州。
  陈五典年幼时,半耕半读,农忙时牧羊拾柴,跟着大人种地做庄稼活。他性格温柔,沉默寡言,灵悟机敏,酷爱读书习字。有次伏天晒麦,他坐在场畔只顾读书,聚精会神,高声朗诵。天气由晴转阴,尚无察觉,雷阵雨骤至,来不及揽麦,家里人赶来时见麦子泡在水里,难免责怪。他却说:老天爷下湿还要它晒干哩!有一次,他边吃馍边看书,待收拾碗筷时,发现竟把砚台墨水蘸着吃完了,放在旁边的辣椒水却点滴未动。由于勤奋好学,寒窗苦读,并善于作文赋诗,殊受师生和乡贤称赞。
  陈五典事亲至孝,长幼有序。放学回家,必先向老者问安,替父母做活。他对兄长恭顺温良,情同手足。兄嫂执意析居,请来亲戚邻人说话,且要分大牛、好地。五典却不争不占,紧贴家兄偎坐。他说,亲弟热兄嘛!我不要家产,光要我哥哥!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兄弟二人紧抱一团,骨肉情深,分家之事,从未再提。后来,陈五典赴任湖广,请画师为其兄画像,悬挂内衙,朝夕相伴。他回乡省亲时,车马从简,青衣布履。踏入县境便离轿徒步,每遇长者拱手致意。
  清代《长武县志》载,陈五典“所至皆有政声”。他在任内明察暗访,体恤民情。见到民间许多白发老妇,竟是姑娘装扮。追问其故,乡民哭诉此地旧俗,子女订亲后,如遇未婚夫天亡,女子不得再婚,死后还得陪葬,故有常住娘家的“老女子”。又因嫁妆多,倒贴陪,致有贫家养女发愁,终生不嫁者。陈五典会同乡耆商议,拟就革除不良陋俗布告:凡女出嫁,准陪土布两匹、棉花二斤,其余概废。婚前夫亡,可另择配;婚后夫亡,准许改嫁。此举新风,深得赞颂,乡民皆呼“陈青天”。
  沔阳一带不种苜蓿,常有商贾购进,视为珍贵“龙须菜”,款待达官贵客。陈五典见状,告知此乃西域传入多年生牧草,极易种植。遂命手下人赴故乡长武一带收取种子,易地播种,始有大宗饲草推而广之。
  沔阳州有泽泊,每岁暴雨,泛滥成灾。乡间迷信神鬼,设坛祭祀龙王。陈知州亲临勘察,丈量测绘,劝民开渠疏导。府衙明令动工,监督期成。水归渠,渠入湖,保良田,除水患,乡民大得其利,称防洪工程为“五典渠”,并树立碑记,永志恩德。
  陈五典为官爱民,清正廉明,无取份外不义之财。自身岁俸银80两,加支72两,屡有舍施赈济义举。随任妻妾家小,衣食简朴,向无积蓄。其兄赶往湖北,意欲讨银两回家买地。五典劝兄勤俭为本,耕读为业。还写了“勤俭持家”四字,以为家训,告诫子孙。
  陈五典执政公允,抑豪强,扶弱困,深得人心。沔阳百姓募赠“万民伞”,题书恭颂荫庄老父 师陈大老爷:“恩铭白石”、“万家生佛”。陈五典的后事传说不一,有说因得罪豪强,被诬罢官;有说因农民起义,骑驴进山为僧。沔阳州人曾为其建祠,镌石竖碑,对联为“两袖清风归坝上,一腔热血留沔阳”。家乡亲属修筑衣冠冢,埋葬于祖坟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