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泉州市> 惠安人物

陈金城

[公元1802年-1852年]

陈金城为[公元1802年-1852年]

  陈金城
  (1802~1852年)
  陈金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三日生。字念庭,号殿臣,洛阳镇岭头村人。父陈纯仁在外为塾师。金城幼年颖悟,随父就学,所阅之书,过目成诵。13岁参加县试,考中秀才。后入泉州清源书院读书,与陈庆镛、苏廷玉、黄宗汉、杜蕉林等人同窗。16岁,师从同邑经学家孙经世攻读经学,孙赞赏其才华,许配以女。道光二年(1822年),金城参加乡试,中第十三名举人。
  道光七年(1827年),在惠安知县仝卜年倡议下,金城与孙珩、孙其青等8人为董事,孙经世等16人为襄事,出面募集两万金,于县城东门外建造文峰书院兼考棚,余资存商生息,以供司职膏火。
  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金城与恩师、岳父孙经世随福建省乡试主考官、礼部侍郎、浙江学政陈用光赴京。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途经扬州,随陈用光拜访经学家包世臣,亲聆教诲。二月抵京后,在孙经世指导下,于住处京都泉州旅邸开设讲堂,讲演易经、礼经。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金城两次参加会试皆不中,后遇“大挑”,以二等选署古田教谕,旋授连城训导。任职期间,“循循善诱,到处咸有声称”。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英军进犯福建。金城撰写《平夷论》,提出“未至则防守为先,将至则望为要,既至则策应为重”的御敌策略和“兵以卫民,民以卫兵”的兵民团结、共同抗敌的军事思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再犯福建,金城撰写《筹守福州议》和《筹守泉州大坠议》,闽府当局“照议商办,民赖以安”。同年,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口督部抗击英军,为国捐躯,金城为其撰写神道碑文,沉痛哀悼。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金城为陈庆镛代拟《申明刑赏疏》,指控-权贵、败将逃官,申明必须以法治国才能得民心。奏文一上,“直声震海内”。
  由此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先后撰写《杞忧私记》等11篇政论文,极力反对清廷对列强“讲和”、“互市”及开设闽、浙、苏、沪、津五处码头,重申必须主动抗敌。此外,金城还在《福州团练记事》(1845年)等文中论述固疆御侮问题。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则徐道经金城家乡,于该村岩山崖石上题词“观文化成”。
  此间,金城调京为内阁中书,嗣改刑部云南司主事。金城到任六个月,同僚们“震其名”,遇疑难案件,都来找他商议;每次拟奏稿,也向他“殷殷求质”。金城皆悉心指点,因此名声更大,上司都很倚重他。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金城请假归里省亲,途经上海,恰遇英人计划在上海开建马路,准备毁占民田和民墓,遭到居沪福建人的反对,双方相持不下,当地官吏也束手无措。金城遂约请居沪闽人立下禁约,并向地方官吏提出交涉,理直气壮地抗拒英人。英人听说后心惊气泄而不敢实施其计划。自此淞江一带的妇孺都知道陈金城的大名。
  咸丰二年(1852年)夏初,陈金城回到家乡,劳累成疾,于八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51岁。
  金城博学诸说,尤其精通《易经》,融汇汉、宋诸家言而“独出己见”。他治学严谨,教授有方,如取五礼道政,各绘为图,补以汉经与旧说,“令学者豁然易晓”。他又工于书法,曾在洛阳桥中亭上题词“海内第一桥”,闻名闽郡。遗有文、史、哲学著作《怡怡堂文集》6卷292篇。
  
同年(公元180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5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