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陈弼臣

[公元1910年-1988年]

陈弼臣为[公元1910年-1988年]

  陈弼臣(1910~1988)
  陈弼臣,名锡逵,别名基良,泰名陈·梭蓬帕尼,祖籍广东潮阳,出生于泰国吞武里。父陈子贵,早年到泰国谋生。陈弼臣5岁时被送回家乡接受教育。因家贫,读了一年即辍学。民国15年(1926),陈弼臣重返泰国。起初在益成木行当杂役,后被提为文员、会计以至经理。在此期间,他利用工余时间学了两三年泰文,为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后来因为得到泰商界前辈郑景云的赏识,受聘在他所开设的森兴隆木材有限公司任门市部经理。
  民国17年(1928),返乡结婚。两年后,他回乡省亲时,曾在汕头市购置楼房,开设海商号,经营航运业,但不久即遇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潮汕一带前往东南亚的移民锐减,使他的航运业不景气。
  民国21年(1932),陈氏重返泰国,被郑景云委任为森兴隆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经陈氏悉心经营,该公司一度冷落的生意重新兴旺起来。
  1935年,陈氏离开森兴隆,在友人的资助下,独创曼谷木业公司,他的事业即从此开始发展。不久,又创立星原公司,经营五金、文具、药品等;继而创立亚洲有限公司,提供内地府郡所需货源的商情;1941年创立亚洲信托有限公司,涉足金融业。
  1944年12月,与华泰绅商合资创办盘谷银行。当时注册资本为400万铢(约合当时20万美元),陈氏为11人董事局的成员之一。次年夏,陈氏被聘任为该行的买办,他提出以华资和泰资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提供贷款、商业信息和经济担保等途径,积极扶植华泰商人,使被西方大银行拒之门外的华泰商人与该行建立紧密联系。盘谷银行的建立对泰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华泰企业在该行的扶持下增强了实力,而这些企业的兴盛又刺激了该行业的发展。1952年,由于陈氏的金融才干得到董事会赏识,被选为该行的董事总经理。1954年该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继而在东京、新加坡和伦敦设立分行,成为泰资银行向国外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的先驱。
  1957年泰国发生军人政变后,陈氏一度避居香港。在港期间(1957~1963),又先后在吉隆坡、九龙、香港中区、西贡和堤岸设立分行。1963年12月,陈氏重返泰国,出任总行董事长兼总裁。在他的倡导下,盘谷银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审查制度,并设立了市场研究中心和工作系统筹划处。陈氏以艰苦创业的精神使盘谷银行的业务获得巨大发展,1982年在诗隆路兴建一座33层的总行大厦,其营业规模约占泰国30家银行总和的三分之一以上。同年,陈氏被金融杂志《亚洲》选为该年度杰出的银行家。1983年7月美国出版的金融月刊《公共机构的投资者》所列举的世界上12位大银行家中,陈氏及其所属盘谷银行位居第四。1985年,该行在国内有260多家分行,在国外有20多家分行,纽约、洛杉矶、大阪、台北、雅加达、汉堡等地都有分行或办事处。1987年该行注册资本达58亿铢,资产总额为2700亿铢,员工2万多人,成为东盟国家最大的金融机构。此外,该行还经营大米贸易和制糖业。1984年,陈被举为名誉董事长。
  陈氏致富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举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团、宗亲会馆和慈善事业等无不慷慨解囊,以其本人或公司名义的捐款数以亿铢计。由于他对泰国的经济发展和福利事业的重大贡献,先后荣获红十字会一等奖章、自由荣誉勋章、童军荣誉奖;1976年荣获泰皇御赐一等大绶皇冠勋章,1982年获蓝甘亨大学授予金融及银行学名誉博士学位,1984年又获泰皇颁赐的朱拉隆功大学工商管理名誉博士学位。还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潮州会馆、旅暹潮阳同乡会、泰国陈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会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陈氏曾先后应中国对外友协和交通部的邀请来华访问,到京沪等地参观。1983年12月,他率眷回乡,祭拜祖先,探亲望友,并为其家族捐资兴建的峡山学校主持奠基仪式。1985年1月,他又率眷属和海外友人200余人,主持峡山学校落成揭幕典礼。该校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可容2200多名学生就读。1988年1月3日在曼谷病逝。泰皇特御赐金椁,并赐洒圣水礼。
同年(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