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焦作市> 修武人物

张向毅

[公元1906年-1984年]

张向毅为[公元1906年-1984年]

  张向毅(1906-1984),名廷德,以字行。修武县南门大街人。先后就读于修武小学,郑州、汝南、开封中学,并作为旁听生在北京大学深造三年。曾担任过修武高小、博爱中学、焦作中学、修武大道中学、修武县立师范的教师或校长;新乡《豫北日报》社;豫北-委员会委员,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太行文化出版社太南区分社社长、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人民日报》社副经理、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秘书科副科长、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总、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主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丁美洲研究所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研究组组长及研究所学术秘书等职务。
  张向毅192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修武县党部执行委员和韩秩吾、张润三、武侠生等人形成了修武县国民党的左派核心,推动了修武县反帝反封建-和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1934年他在焦作中学任教,和当时以教师作掩护的中共焦作特区委组织委员李耀先非常要好,常于密室谈心至深夜。在李的影响下,他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并于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张向毅回修武创办大道中学,延聘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任教,并和他们在一起,积极鼓动抗日救亡,组织抗日宣传队,--,查封日货,为抗日军队募捐,支持在学生中发展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成立"民先"组织。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逼漳河一线,豫北许多国民党官员,率先弃土,携印南窜。当时正在郑州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政治处参加民众训练工作的张向毅,义愤填膺,不顺安危,毅然北渡,返回修武。1937年11月,中共党组织派他与狄浩然、李腾蛟、陈子植、张润三等,在修武城隍庙举办政训班,向来自修武、获嘉、焦作、博爱等地的200多名青年讲授社会发展史,游击战、学运、-等课,还在学员中发展了20多名"民先"队员。同时,他联合国民党左派、爱国人士和部分共产党人,组成"修武县总动员委员会",他任秘书,为抗旧救亡做了大量工作,并利用国民党县长南逃之机,把县仓库里的粮食运往太行山中储存,为日后修武县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作了人才和物资上的准备。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修武县城。张向毅利用他广泛的社会关系,联台国民党左派、爱国人士和开明士绅,接受共产党的抗H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3月份召开了修武县各界代表会议,成立了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举中共地下党员程明升为县长,张任秘书。他和武侠生作为抗日民主政府的正式代表,到开封要求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加委。经过他们艰苦的工作和机智的斗争,终于带回了对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正式委任和县印,使县抗日民主政府取得了公开合法地位,成为豫北沦陷后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地方政权,张向毅为她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向毅协助县长程明升,做了大量工作,使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发展到千余人;建立了部分抗刚区政权和村政权;成立了县及各级农会、妇教会、儿童团等群众性抗日组织;举办了多期各种抗日训练班,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革命人才;粉碎了国民党县长陈品清企图夺取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权的阴谋。虽然国民党顽固派通过1938年12月制造的"许河事件",用武力扼杀了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但她却在修武大地上播下了永远扑不灭的革命火种。
  1943年秋,中共党组织派王一平、张向毅、江春贵,再次来修武开辟工作,张向毅任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当时,经过连年灾荒和日军伪顽的抢掠,修武大地,一片焦土,十室九空,尸骨遍野。张向毅等节衣缩食,还从山西担运小米,熬粥抢救快要饿死的群众,并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使修武县的中共党政军很快在深山区站稳了脚跟。
  张向毅非常重视基层政权的建设。他一到修武,就派老根据地西小庄3个党员到陵川县学习。冬末,他又在老国沟举办道清铁路以南农村基层干部训练班。这样,随着抗日武装的迅速发展与推进,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在前山区数十个村庄建立起了村政权、农会、民兵组织和部分党支部,并且速向铁路以南扩展。解放战争初期,针对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蚕食解放区以及敌特对基层政权和干部群众的破坏和暗杀活动,张向毅趁三人停战执行小组到陈范村视察时,带领群众,抬着带有美制标志的炸弹皮和被打伤、残的群众,当场揭露控诉国民党破环停战协定的罪行,在铁的事实面前,美蒋代表十分尴尬。与此同时,在中共修武县委的领导下,张向毅率领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坚决打击了特务恶霸地主的-倒算和破坏活动,清除了混入基层政权的不纯分子,使基层政权确实掌握在基本群众手里。
  由张向毅发动组织起来的包括国民党左派、爱国人士、开明士绅在内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党外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党外爱国人士,莫不视他为良朋铮友,乐于和他共事。张向毅还巧妙地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通过他亲自参加的两次谈判,促使伪军排长陈安江率领80余人武装起义,迫使皇协军司令宋子协为中共提供情报、运送物资、减少磨擦,有效地孤立了最反动最顽固的敌人。
  张向毅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粗食布衣,毫无官架,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有一次,路南群众到县政府驻地送公粮,要见见县长,他却束着围腰,站在大锅旁正为送粮群众做饭,然后和大家同吃共餐,畅叙家常。谈笑风生,送粮群众无不感动地说:"这才真正是咱穷苦百姓的好县长。"在他任修武县民主政府县长的3年多时间内,他领导群众生产自救,胜利渡过了灾荒;和群众一起扑杀蝗虫,保护了秋禾;发动群众一手拿镰,一手拿枪,武装保收保粮,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抢粮阴谋; 领导贫苦农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减租减息、增资和除奸反霸运动,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减轻了对农民的压榨剥削,鼓舞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
  1946年冬,张向毅调离修武后,在频繁变动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孜孜不倦地为革命事业勤奋工作。他坚持马列主义和党性原州,敢于向错误路线和不良倾向作斗争。1966年,"文革"的恶浪席卷全国,当他得知彭真被揪斗,痛心疾首地坦率直言:"彭真同志在党内,属于马列主义打高分的人,竟也被打倒,这是自毁长城啊!"为此,遭到"造反派"的围攻批斗,但他对此坚决不低头认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革命情操。为此他先后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和河南省进行"劳动改造"。后以病重,获准回京治疗,长期卧床不起。临终遗言:丧事从简,不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他长期战斗过的太行山上。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