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台前人物

朱长安

[公元1857年-1937年]

朱长安为[公元1857年-1937年]

  朱长安 (1857年~1937年) 字静斋,原籍山东寿张县张秋镇人。幼年家贫。1882年年底,家中断炊,年关难度,朱长安一气离开了家乡,投入镇军王镇起部当了兵。光绪九年(1883年),山东黄河中下游堤防逐渐修成,山东巡抚陈世杰奏请清廷调王镇起军5个营驻守黄河河防。朱长安随军由胶东来到黄河岸边,由镇军士兵转为河营汛兵,逐步擢升,历任汛长、河防营长、段长、前黄河水利委员会视察等职。
   光绪年间,山东黄河决溢特别频繁,抢险堵口工程连续不断。作为一名河防兵弁的朱长安,成年累月地忙于抢险堵口工程。这种情况给朱长安带来学习技术的绝好机会。他又是个善于用心勤学和实践的人,从多年的实际施工操作中掌握了不少技术,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快就成为一名技术成熟的河兵。朱长安以身作则,在堵口工程中勇猛顽强,作风硬朗。一次凌汛中,河堤出现了漏洞,堤上很多抢险人员拼力抢堵,都因水深流急未能堵住,眼看漏洞继续扩大,势有溃堤决口的危险。在众人束手无策的紧急关头,朱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奋力跳入漂流着冰块的河里,潜入水下,摸到了漏洞口,用棉被、软草等堵塞住漏洞。但因水深流急,洞口较大不易堵实,堵塞后又被冲开,朱长安反复潜入冰水中拼搏填堵,终将漏洞堵塞严实。最后,朱长安从水下浮出水面时,已筋疲力尽,无力爬上河岸。经众人救上岸后,他已冻累昏迷过去,很久才苏醒过来。十几年的时间,朱长安走遍了山东黄河上下,每一处堵口工地都有他滴下的汗水。
   民国2年(1913年),直隶省濮阳双合岭(今濮阳习城集西)决口,次年口门刷宽800余丈。北洋政府派徐世光前往堵筑决口(时称濮阳大工)。当时,直隶省黄河河务一向不受重视,人员和技术力量薄弱,徐世光呈请北洋政府由山东借调一批技术河工来濮阳参加堵口工程。次年,工程顺利合龙,并节约了工程费用,其主要成绩的取得应该归功于由山东调来的一批技术人员。因此,直隶省河务局要求留下一批人员,这时已是河防营长的朱长安被留下来,任直隶黄河河务局北岸河防营营长,管辖北岸长垣、濮阳两县各汛河防。民国18年(1929年),水利行政建制变更,撤销营汛,改为工巡段,他便改任北岸第三段段长。民国22年(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朱长安被任命为黄河水利委员会视察。
   朱长安在直隶省转战黄河两岸,在冯楼、贯台、董庄堵口工程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民国24年(1935年),在董庄(实为今濮阳县与山东省鄄城县交界的李升屯村)堵口工程中,朱长安熟知黄河水性与河势变化规律,随机应变采取相应措施,堵口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仅三个月就胜利合龙。这次全河夺溜是黄河堵口史上所罕见的。董庄堵口工程由黄河水利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孔祥榕主办,朱长安以黄河水利委员会视察兼堵口工务处副处长、东西两坝总掌坝的身份参加了堵口工程。
   朱长安在黄河上度过了大半生,毕生致力于黄河修防事业,于1937年2月病故在濮阳黄河河防工地。

同年(公元185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