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人物

赵维诚

[公元1893年-1947年]

赵维诚为[公元1893年-1947年]

  赵维诚(1893~1947.2),字明允,开封市人。父赵炳勋,字捷堂,晚清时曾任建筑行业领班。1901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驻跸开封,他受官府指派,主持开封行宫的修葺工程。清朝末年与人合作,在南书店街开设天成永金店。20年代又独资在吴胜角街开设祥兴永酒馆,自制烧酒、酱腌食品及点心。1928年在开封去世,终年七十余岁。
  1911年,赵维诚毕业于河南法政专门学堂。后随二哥赵维新(任乐亭县县长)赴河北乐亭,任乐亭县二科(财务科)科长。离任后,因迷上京剧,于20年代去北京富连成科班当旁听生,学习司鼓。当时郑剑西在科班里学操琴,由于年龄相近,又都来自河南,因而成为好友。两人学习成绩良好,认识不少科班学生。当时梅兰芳常去富连成科班示范指导,他赞赏两人的技艺,因此常约赵、郑去梅家观看排戏。有时他们也为梅兰芳吊嗓,赵维诚司鼓,郑剑西操琴,因此两人与梅兰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0年代初,赵维诚入河南赈务会做庶务工作。当时河南灾情严重。赵维诚与时任省政府秘书的郑剑西商议,拟请梅兰芳来豫进行赈灾义演。此建议得到赈务会会长杜扶东及省政府和支持,遂以河南赈灾委员会名义邀请梅兰芳来豫义演。1934年,赵维诚、郑剑西赴北平请梅兰芳,得知梅在上海,他们又赶赴上海请梅。梅兰芳答应待上海的演出合同结束即赴开封演出。消息传开后,一时轰动河南及一些周边省市,如西安、徐州、济南等地的不少戏迷都前来开封预购赈灾戏票。开封不少戏迷甚至借债买票。为这次演出,陇海铁路在演出期间还特别加开了临时专车。
  1934年6月22日,梅兰芳来汴。先去拜访了旅汴江苏同乡会会长尤子松。尤住徐府街东头路北,是无锡人,与梅兰芳是江苏大同乡。接着梅兰芳又去三圣庙后街专访赵维诚,当时在场的还有郑剑西、赵维诚之子赵书年。梅与赵、郑叙旧,谈戏,又将从北平带来的3幅扇面题字后分别赠与赵维诚、郑剑西、赵维新。赠赵维诚的扇面画的是牡丹,上题"明允先生雅教,甲戌秋梅兰芳",这幅扇面至今保存在赵书年处。赠赵维新的扇面画的是兰花,上题"联甫先生正之,甲戌夏日梅兰芳",这幅扇面至今保存在上海赵抒音(书年之妹)处。郑剑西后人不知迁于何处,因此赠郑扇面情况不明。甲戌夏日,即1934年夏,这与梅兰芳来汴时间相符,甲戌秋则不符,不知是否当时写错无法再改,还是另有原因,而成一谜。梅兰芳在汴还与赵维诚在真如照相馆合影留念。梅兰芳后又去河南大学,拜访了他的音韵学老师邵瑞彭(字次公)。还去书画名家邹少和家作画谈艺。
  梅兰芳在汴下榻西大街省会党政军俱乐部(今龙亭区政府院)。该院规模宏大,建筑考究,花木繁盛,环境优美。梅兰芳在此举行记者招待会,以签名近照赠到场记者。俱乐部门前经常车水马龙,人群拥挤。梅兰芳每天乘小汽车前往人民会场演出。汽车开得较慢,沿途有无数群众夹道观看。人民会场前更是人山人海,仰首跷足,争看梅大师仪容。与梅兰芳同时来汴的有姜妙香(小生)、刘连荣(花脸)、王少亭(老生)等。6月23日至7月2日,梅兰芳在汴演出10天,演出的主要剧目有《 》、《宇宙锋》、《奇双会》、《凤还巢》、《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赵维诚每天都坐人力车去人民会场,负责演出事务及接待工作。赵书年亦每天同车随父去人民会场看戏。演出期间,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还在禹王台大摆宴席,招待梅兰芳一行。7月3日,梅兰芳一行离汴。
  为配合演出,赵维诚在文化宣传社印制了10天的说明书(每天1份)。说明书32开本,20多页,内容有剧照、剧目简介,还有重点唱段文字,说明书后半部为英文说明。赵家原存有2套共20本,1938年6月开封沦陷后大都丢失,仅存《霸王别姬》、《宇宙锋》2本,2000年9月5日,经赵书年之手捐献给开封市博物馆,这2本戏剧说明书被评为国家近代一级文物。
  30年代初,赵维诚组织夷门国剧社。因与时任河南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关系良好,故社址设在博物馆内。1936年,赵维诚与卢问渠出面组织丙子剧社,社址设在南土街国货商场茶馆内,赵任社长,冯名焯任副社长。冯长于执锣,时任开封行营军法处处长,因公务忙,并不常去剧社。剧社大都晚上排练,多半在中山路大陆电影院演出。三四十年代,赵维诚用工整的字体写出34本京剧资料(存赵书年处),内容涉及剧目、曲牌、曲谱(简谱)、工尺谱、锣鼓经、走场等。
  1936年5月17日,尚小云、毛世来、李亚芳一行七十余人来汴在人民会场演出。尚小云在汴期间曾拜访赵维诚,并在真如照相馆合影留念,照片存赵书年处。
  1938年4月,赵家西迁,应时任郏县县长冯名焯之邀,于1938年5月至1941年初,任郏县二科(财务科)科长。1941年初,又应时任西安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军法处处长冯名焯之邀,任该军法处看守所所长。赵维诚在西安期间,认识许多京剧爱好者,还常去西安易俗社秦腔剧团传艺、说戏。1946年冬因胃病回开封。1947年2月在开封去世。
  赵抒音,原名赵书英,赵维诚之女,1923年7月生于开封。曾就读于开封静宜女中(今开封八中)。1938年参加由商震将军领导的国民第二十集团军妇女救亡工作队,随军开展抗日宣传演出活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抗日话剧。1942年参加实验演剧队。1944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1945年主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还我故乡》。1948年参演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人民政权的第一部故事片《桥》。解放后赵抒音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主演《妇女代表》(饰张桂蓉),1958年主演《谁是被抛弃的人》(饰杨玉梅),1959年主演《今天我休息》(饰刘萍),以及此后在多部著名影片中饰演的重要角色,如《聂耳》中的江婕,《李双双》中的大凤,《金沙江畔》中的金秀,《年青的一代》中的林岚母亲,重拍《渡江侦察记》中的老奶奶,《小城细雨》中的沈大妈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赵抒音戏好人好,艺德高尚,演戏从不争名夺利,不管主角配角,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创作。1963年深秋,赵抒音因子宫肿块决定住院动手术时,接到《金沙江畔》剧组提前一个月到四川拍外景的通知,她不顾环境的恶劣,在红军经过的大雪山地区,坚持拍戏3个月,0完成了任务。1975年重拍《渡江侦察记》,在去皖南的火车上,因火车急刹车使她腰部受伤,行动困难,为保证拍摄进度,她打电报叫小儿子来外景地天天搀着她到拍摄现场,剧组人员十分感动。1982年,赵抒音应河南电影制片厂之邀,参加该厂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小城细雨》的拍摄,为家乡的电影事业出力尽心正是她多年的心愿。1982年11月10日,《小城细雨》摄制组来开封,在龙亭公园、大相国寺、搪瓷厂、马道街、和平街、新丰胡同拍外景,受到开封人民的热情欢迎。拍摄期间,赵抒音回家看望了兄嫂等在汴的诸多亲友。她从影56年,演出故事片44部和电视剧4部,塑造了40多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中国妇女形象。她还参加了多部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

同年(公元189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