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焦作市> 温县人物

岳邦珣

[公元1913年-1970年]

岳邦珣为[公元1913年-1970年]

  岳邦珣(1913一1970)曾用名芦白,笔名岳秋苇,温县夏庄村人。1928年秋起,先后就读于武陟省立十四中,开封省立高中,国立北京师大,西安临大(为北大、北师大、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合成)等校。
  1937年秋,经璩含玉介绍,加入“民族青年先锋队”,参加平津-学生会主办的刊物一一《怒吼》的编撰和发行工作。年底参加国民党31师的“战地服务团”(为中共所领导的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和战地宣传报道工作的组织),赴山西霍县前线。
  1938年春,岳随军赴台儿庄参战。不久,奉命回徐州,邦殉以《西安平报》记者名义在《徐州日报》、《大公报》上奋笔歌颂抗日战士在台儿庄英勇杀敌的事迹,并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撰文报道沦陷区惨状的文章。当年底,31师解散了“战地工作团”。邦殉离开了国民党军队,去城固西北联大复学。1939年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任文理学院的支部委员。他在学校组织进步同学,发起建立“学习读书会”,开展革命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发展革命势力,向陕甘宁边区输送革命力量。
  1941年7月,“联大”党的组织活动暴露,支部成员被搜捕。邦殉奉上级指示,进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历任关中师范学校生活指导科科长,关中地委宣传部干事。1943年7月,奉调到延安,入行政学院工作。1945年行政学院并入延安大学,在延大预备科工作。1948年延大成立分校,邦殉任延大韩城分校二部主任。在工作中,他坚决反对对学员“只讲改造,不讲团结”的作法。对那些舍弃亲人,离乡背井,冒死投奔革命的青年备加爱护,正确地贯彻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方针。
  1949年,邦珣调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任二部主任,教育处长。并负责讲授社会发展史。从此开始了他的理论教育和系统研究工作。直到含冤逝世之前,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中共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党委委员、常委、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师兼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57年,邦殉所著《研究与讲授政治经济学的几个问题》一书出版发行。书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规律性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又不像资本主义那样容易暴露”。“在社会主义生产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特点下,不论生产力方面到生产关系方面安排的稍有不当,将会影响生产的正常发展,以致引起生产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任务的完成,需要组织千百万群众积极劳动。对千百万群众的组织动员,不能只靠政治号召,而要把物质利益和政治号召结合起来,才能把政治号召变成力量。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是刺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重要经济杠杆之一。”
  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他的这些观点被批判为“修正主义观点”,是“ 、-主义总路线的纲领”,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点名批判,说他是“西北的孙冶芳”。
  1960年8月,陕西省委作出:“认定岳邦珣同志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分子’,并给于党内留党察看和行政降二级”的处分。岳邦珣对处理始终不服,多次向组织提出申诉。但在“文革”中更-多次交待“罪行”,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和损伤,直到临终前在病榻上还时刻惦念着:“我还能不能为党工作。”
  1970年11月28日,长期患病的岳邦珣在陕西省金盆湾“五七”干校含冤逝世。
  1979年冬,岳邦珣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陕西省委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安放邦珣的骨灰于西安革命公墓。 经历历史事件:

台儿庄大捷 (公元1938年)

同年(公元191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