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镇江市> 丹徒人物

姚锡光

[公元1857年-1921年]

姚锡光为[公元1857年-1921年]

  姚锡光(1857—1921),字石泉,号石荃,丹徒人。少时聪明好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先后任内阁中书,安徽石埭、怀宁等县知县,莱州、直隶州知州。常与北洋将领考察天津、大沽等地海防。甲午战争时,为山东巡抚李秉衡幕僚,得亲见当时的公文军令,亲听被日军占领城市绅民的口述,后来将这些资料整理写成十余万言的《东方兵事纪略》,书中分析甲午战争失败,“乃封疆之吏,将帅之臣,内无整军经武之谋,外无致命遂志之节。”说明他写此书目的,是要人们“明可耻之事,求雪耻之道,昭示国人生爱国之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自莱州戎幕愤然辞归故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去南京拜访两江总督张之洞,任督府幕僚,两次被派偕德国军事专家,自吴淞,历崇明、江阴,抵镇江,巡视沿江炮台,对丹徒沿江防务尤为重视,亲自主持绘制了《吴淞与白茅沙截段图》、《江阴口截段图》、《镇江圌山关截段图》,并对炮台的坚脆、炮位的优劣、子弹药库的建置,均作扼要说明。考察以后,两次呈折向张报告视察情况,指出其中有的外国专家来华并非诚心帮助,而是怂恿中国多买炮火,从中取利;有的甚至别有用心,应加以警惕。他在同时期写的《长江炮台刍议》中认为:“现有圌山炮台等如不加以改革,势必形同虚设,无一可恃。”后又多次提出一系列加强沿江防务的措施,得到张的重视。清光绪二十三年,任天津练兵处军政使副使。清光绪二十七年,任陆军部左丞、右侍郎,后又历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校阅五、六两镇兵队大臣,管辖兵队大臣,验看月官大臣等中枢要职。民国9年(1920),历任蒙藏局副总裁,北口(张家口)宣抚使,查抚津保(天津、保定)被灾商民专使。次年因病告老还乡,住焦山定慧寺休养,病笃时移居家中病故。
  
同年(公元185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