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南阳人物

张嘉谋

[公元1874年-1941年,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志专家、诗人]

张嘉谋为[公元1874年-1941年,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志专家、诗人]

  张嘉谋(1874~1941.8),字忠甫、中父,通用中孚,自号梅溪钓徒(简称梅溪),祖籍直隶开州(今河南省濮阳),清乾隆年间,高祖张瑛始迁河南省南阳,居城西北白庄,已历7世。
  曾祖存义,县学廪生。祖熙缉,均读书明大义。父光云,字庆之,同治、光绪间,县办育婴堂,每月捐资,又遵父命,捐建崇正书院,授职县丞。
  母周氏,兵部员外郎于京女,终年仅27岁。嘉谋幼时,随师南荫堂读书。17岁入南阳府儒学,补为廪生。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曾游学开封,深得明道书院山长、名儒黄曙轩的尝识。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中举人,由河南学使选派赴陕州任三门书院主讲,后任淅川丹江书院讲席。1901~1903年,又任南阳崇正书院主讲,宛南中学堂总教习。
  嘉谋生当清朝末年,受变法维新思想影响,着力于创办新式学堂。光绪末,在南阳西关开办了敬业小学堂、劝忠小学堂。1905年,在汴与孙佩南先生交游,互相砥砺,才名益甚,蜚声中州。1906年,他以内阁中书身份,任全省教育的领导机关--河南省学务公所议绅。当时民风未开,女子受封建家庭禁锢,出门求学者不多,他先与汲县人李敏修在开封创办中州女子学堂,并让自己未婚儿媳刘立先到校受课,又在南阳办起端阃女子学堂。1909年,他与段厚甫、王欢喜等,在开封创办河南国医讲习所、河南体育学堂,在南阳张仲景祠堂办起国医专修馆。为振兴河南实业,又开办了河南商业中学堂。1921年秋,嘉谋联合王敬芳、张之锐等人创立私立开封第一女子中学。校址初设在开封老官街(今乐观街),两年以后,该校分出一部分成立河南省立女子中学(开封女高的前身),另一部分迁至三皇庙街,1930年12月奉教育部令,改名为河南私立北仓女子中学。在以后的相当时期内,北仓女中不仅以民主进步的校风著称,而且在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方面,也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1924年,又在南阳北关创办南都小学,康有为为之书写校牌。
  为继承华夏之风,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嘉谋重视提倡国学,曾在南阳设立凝斋国学专修科,在开封设立国学专修馆,并与人联名向省议会提议,就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登封嵩阳书院旧址,设立嵩阳国学院。他办学的目标既考虑为学生就业开辟出路,又着眼于为地方培养文书人材。1932年9月,在开封创办中州国学专修馆时,他任校长,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课程以国文、应用文、法制为主,兼有史地、会计、统计、经济学、说文解字、书法等科。次年该校改为尚志高级文书职业学校,他任校长。
  嘉谋一生献身河南教育,从主讲书院,到执教学堂,创办各类学校10余所,不仅四方奔走,擘划经营,费尽心力,且于学校办成之后,无不身临讲堂,呕心沥血,甚至在年暮病重之时,仍坚持给学生讲课。时人将他和豫北李敏修并称为"北李南张"两大教育家。
  嘉谋对河南历史文化方面的贡献也为人称道。光绪年间,南阳知县潘守廉集议重修《南阳县志》,委于嘉谋办理。他不辞辛劳,更定凡例,博采资料,详加考实,亲自撰写,历时6年,4易其稿,最后定为8册12卷,约30余万言。其内容上自天象日星,下及山川河流,显而人伦自用,微而昆虫草木,无不备载,保存了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活各领域及地理、物产、资源、田亩、赋税等可靠资料。其体例以12个纲提携全面,以图、记、表、志、传五体,网罗一县之历史、地理及风情,每卷冠小序,概述一卷旨趣,接下转入正文,夹叙夹议,杂以考证诠释、引申。嘉谋还曾任河南通志馆纂修,参加《河南通志》编纂。主撰《河南疆域沿革考》,为查明疆域变迁,他跋山涉水,足遍中州,历时3载,终成其稿,共百余万言。后新修《涡阳县志》,继修《西华县志》、《巩县志》、《孟津县志》,他都参加了编写和修订。明嘉靖版《南阳府志》,系海内孤本,嘉谋得后,视为珍宝,但讹误较多,经他旁证博引与实地考察,给予注释校正,费时3年,较原著增加十分之七,重新刊印,广为传播。1914年,李敏修在北京设立中州文献征集处,以保存河南历史文献。嘉谋大力协助,承担采编任务。他遍访省内各县,搜集各地先贤遗著多种,对有价值的图书,则认真校勘刻印,以广流传。他曾同井俊起、周季铗,以元遗山的《中州集》为底本,把河南散落民间的中州古今诗一一甄录,助井伟生编成《中州诗抄》12卷,刊刻付梓,以弥补钱九韶《河岳英灵集》之未备。1923年、1929年,又先后校勘明内乡李撰的《李子田诗集》2卷和《黄谷杂谈》4卷,作为《三怡堂丛书》(安阳张凤台著)的一种,重刊行世。1933年春,他与杞县蒋藩、阌乡韩和卿等人,整理校订湘潭黄曙轩撰的《晚悔庵笔记》,于1934年印行。
  1928年,他还与张曼石、萧吉甫、蒋恢吾等人在开封发起成立"衡门诗社"。后在他的主持下,于1936年出版《衡门社诗选》正集4卷,副集2卷,计收诗1190多首。期间自己也写诗不少,如《早春书感》、《刈麦》等。此外,经他广征博采,阐幽发微,辑各地人物资料,写成《南阳先民集》。他借到广州参加特别国会之机,专访了明绍武君臣冢及清乾隆间南阳太守庄有信墓及志碑文,又访问了河南名儒常秋崖的后人,辑录其手书《家训》。经过一番努力,先后征得珍贵文稿多种,如《谦光堂集》、《王凝斋集》、《苍雪诗抄》、《妙远堂诗抄》等。特别是痛定思痛居士所撰《汴梁水灾纪略》(稿本),记载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在开封决口的详细资料。其它,又有邓州彭而述《读史亭诗文集》、密县钱九韶《南亭诗稿》、罗山郑菼《晚香斋诗樊稿》、光山程思培《朱间楼文集》等。嘉谋征辑到的文献,和李敏修在北平征辑的文献合为一处,计达1597部之多。但因战乱,多有散失,尚存700余部,在新乡市图书馆珍藏。
  民国年间,嘉谋任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长,非常关心河南的考古发掘事业。1928年,在南阳发现仿拓汉画10幅,1930年整理刊布,南阳汉画象石始公诸于世。同年,中央研究院派董作宾等人到安阳发掘殷墟,嘉谋大力赞助并亲自参与调查。次年,中央研究院因发掘和陈列问题,与河南发生纠纷,使发掘工作一度停顿。嘉谋奔走斡旋其间,终于使纠纷解决,发掘重新进行。1931年,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政府联合成立河南古迹研究会,他被推选为主任委员,由考古学家郭宝钧任其助手,主持实际工作。此后6年间,对地下文物的发掘:计浚县4次,辉县、广武各两次,巩县、汲县、永城各1次。对地面文物的调查,先后达二十余县,嘉谋无不亲自参加主持。他不顾年老体弱,拿着小鞭,骑着毛驴,且行且歌,同行人均感跋涉困顿,而他独不觉自己是老年人。经过费时尽力,将发掘所得写成《浚县彝器》、《殷墟彝器》、《汲县彝器》3书。
  嘉谋立身行事,尤足为后人楷模。光绪年间,他任内阁中书,但他反对帝制,拥护共和,赞助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他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13年,革命党人杨名西因受袁世凯部追捕,逃到他北京寓所避难,追兵几次前往搜索,他冒杀头危险,百般掩护,使杨脱险。袁氏称帝议起,附袁新贵因嘉谋向为河南知识界所器重,纷集其门诱以高官厚禄,促他表态附袁,但终不为之所动。嘉谋一生不治产业,从不以个人名利为念。1923年,军阀曹锟当了总统,指使其亲信众议院议长吴景廉等用金钱收买议员,嘉谋迫于压力,和其他议员一样得贿金5000元。他分文未取,悉用于兴办地方学校和公益事业。他在南阳建立私人图书馆,其私人图书典籍,甚至个人的手稿,任人借阅,从不吝惜。后又倡议创立南阳第一图书馆,将自己全部藏书予以捐赠,充作馆藏。为此,南阳县长范绍尧特倡议建立中孚图书馆,于1942年8月5日嘉谋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开馆仪式。
  张嘉谋献身河南文化教育事业,历五十余年,虽建树颇多,但意犹未足。他曾说:"倘加我数年,当更多的创办公益事业"。并自警地说:"时方多艰,尽一分力,免一分过也"。因奔走国事,不曾间断,常少休息,积劳成疾。其子张文涛(字清涟),任美国柯罗拉度矿学院矿师、焦作工学院院长,讲学南北近二十年,他从未一言召归。在病重期间,又恐文涛不能尽心服务社会,写信中只说是"患失眠症医不愈"。最后终因头部生疮,延至颈部,逐渐肿及前耳,呼吸困难,治疗无效,于1941年8月5日溘然长逝。
  1942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为昭彰嘉谋之功德,曾颁布《中孚公褒扬令》:"查河南南阳故耆宿张嘉谋,博览疆记,学术湛深。初主陕州三门书院及淅川丹江书院讲席,继在豫创办学校达十余所,乐育英才,蔚成茂绩。综其一生尽卒于教育文化事业垂五十年,并殚心著述,致力于考古之学,功尤难泯。应予褒扬,以资矜式。此令"。
  1947年4月,由张文涛录、南阳熊绍龙鉴定的《南阳张氏先芬录》,在开封新时代印刷局作为"陶然斋"(张嘉谋室名)丛刊之一出版发行。8月,由熊绍龙选订、张文涛校字的《梅溪诗选》,在开封马集文斋刊刻出版。
相关院校:

嵩阳书院

同年(公元187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