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人物

谢台臣

[公元1884年-1936年]

谢台臣为[公元1884年-1936年]

  谢台臣(1884年~1936年) 原名丕阁,濮阳县新习乡鹿斗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1905年,谢台臣以"一县英才"被保送到直隶省立保定优等师范。毕业后从教于大名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保定高等师范(前优师)附中、天津同文书院。
   1921年,谢台臣当选为直隶省参议院议员。谢台臣素感冀南教育落后,深恐人才泯灭,多次向议会倡议在冀南办一所学校,以携后学。不久议成,1923年直隶省政府批准在大名新建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简称七师),并委任他为校长。谢台臣任职后,首先选聘品学兼优的晁哲甫任教务主任、王振华任训育主任,先后邀请富有学识、思想进步的学者来校任教,并逐步把一些 、守旧的人员解聘。他积十年教学之经验,睹旧教育制度之弊端,感到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七师建校伊始,便按照"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参考国内外教育论著,提出"以作为学"的革新主张,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在实施"以作为学"的过程中,谢台臣要求师生从"作"中探讨理论,再以所获理论去指导"作",最后用"作"验证理论是否正确,使之学用结合。为此,他亲率师生开辟校园,创建学工、学农基地,创建理化实验室,用来服务教学,还不断和师生一起到工厂、农村去实践,渴望把大批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艺术的情趣、改造的魄力"的一代新人。
   谢台臣不仅在自然科学教学上敢于大胆突破,在社会科学教学上更能彻底创新。他断然废除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文科教材,由教员自编。当时,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杨贤江的《教育学大纲》以及李大钊、鲁迅、郭沫若、高尔基、莫泊桑等中外著名作家的文章是他指定选编教材的主要内容。谢台臣自编的《中国历史讲议》一书,一破过去宣传帝王家谱式的讲授传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论证人类历史的发展,使学生明确社会发展的规律。谢台臣极力提倡学生读书自由和个人钻研,鼓励学生订阅《语丝》、《东方杂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向学生推荐《"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为进一步扩大师生的阅读范围,武装师生的思想,谢台臣特别重视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指派管理人员大量购置进步书籍,并把自己的藏书全部献出。"-"不禁,公开阅读。这在当时,全国少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1925年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触动了谢台臣。谢台臣深深地认识到,要进行一项社会变革,单靠讲科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开始支持并领导师生开展-、--等社会活动,又发动募捐,支援上海、北京工人
  的爱国行动。
   1926年8月,谢台臣特邀他的学生冯品毅(时为中共豫陕区委委员)来校任教。二人在交换对国内外时局的看法时,冯品毅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精辟见解,使谢台臣耳目一新,很快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谛。后来,冯品毅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开展党的活动。谢台臣支持学生、中共党员赵纪彬、刘大风、李大山到北京找党接头,并和晁哲甫、王振华集资250块现洋(银元) 当路费。
   1927年春,有人要谢台臣加入国民党,谢台臣以"我看彻底革命的还是共产党"回绝,于是由赵纪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谢台臣注重党组织建设,从1927年到1930年,在师生中发展党员100余人,占全校人数的一半,并努力培植中共 组织--"读书会"、"反帝大同盟",使七师成为一个革命的营垒。
   1927年5月,北伐军节节胜利,谢台臣积极动员师生协同"红 会",投入反对直鲁军阀占领大名城的斗争。同年7月,"宁汉合流",北伐夭折,革命处于低潮。谢台臣于8月自新乡乔装入汴(开封),与中共河南省委张和尚(张景曾)、周以粟取得联系,了解到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得知党的斗争重点已由城市转向农村,并准备秋收起义。于是,谢台臣速返大名,组织师生响应,巧妙地利用开门办学的合法性,将党员输送到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大名的儒家寨、濮阳县的井店(今属内黄县)等地的中共地方组织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
   1929年,在濮阳温邢固(今属内黄)事件中,赵纪彬等人不幸被捕。谢台臣闻讯后,赶往狱中探视,乘狱卒离开之机,悄悄对他们说"你们要站稳立场,我们在外边一定设法营救你们"。为此,谢台臣多次奔波"上层"疏通关节,并拿出400块现洋交给党组织做营救费。平时,谢台臣每月交30块银洋作党费,只要党的经费困难,仍慷慨解囊出资补充,而他自己却粗粮布衣,家里也罕见他的接济。
   1929年下半年,河北省委派到直南的巡视员、特派员推行"左"的"立三路线",强行要直南特委举行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过火行动。谢台臣根据中共六大精神,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以学校为掩护,积蓄力量,待机而动,不应冒险"的正确建议。自以为"一张传单就等于一颗重型 ","只要 一响,成千上万的群众就来了"的巡视员、特派员们,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诬他为右倾机会主义。一连串的散发传单、飞行-、武装-的举动遭到失败,招来 派的疯狂镇压与逮捕。1930年夏,"立三路线"的推行者不仅不吸取惨败的教训,反说大名七师主要领导是阻碍-的右倾势力代表,武断地开除了谢台臣等人的党籍。正在北京考察的谢台臣闻讯后,愤然辞职,国民党当局旋派张达夫上任。1931年春,七师师生进行的"驱张挽谢"斗争取得胜利,谢台臣返校复职。这时,谢台臣虽失去了中共组织关系,但对党仍然一片赤诚,尽快地恢复了过去革命传统,使各项教学活动开展起来,继续坚持"……待机而动,不应冒险"的立场。几经失败的特派员,坚持极"左"路线,仍然诬他"右倾"。尽管如此,谢台臣对党一如既往忠贞不渝。 派要拘捕中共党员师生,谢台臣深入虎穴,据理力争,以身担保。"读书会"受极"左"思潮影响要"抬他(赶走他)",谢台臣委托晁哲甫、王振华去做耐心解释工作。
   1936年,外受国民党 派攻击谩骂,内遭中共党员师生指责、诬谄的谢台臣,为了党的事业忍辱负重,耕耘着七师这块红色土地,终因身心憔悴,积郁成疾。同年农历二月初四,谢台臣含愤辞世,终年52岁。1937年7月,由大名七师校长王振华发起,师生为教育家谢台臣树碑。抗战时期,又在大名建立"台臣中学"。1947年,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等领导人在瞻仰纪念碑时,赞誉他为"革命教育家"。1979年3月,中央组织部通知大名、濮阳两县委,为谢台臣平反,恢复党籍和名誉。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