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人物

杨源懋

[清][公元1886年-1912年]

杨源懋为[清][公元1886年-1912年]

  杨源懋(1886~1912.6),字勉斋,河南省偃师县人。青年时代就有大志,19岁中进士。按当时风俗,应设宴报喜亲友。杨源懋视列强侵略为国耻,不以中进士为个人殊荣,坚决"不开贺、不送报单"。在等候主考官引见的空闲,去天津考察社会情况,在租界亲睹洋人横行,认为"今日之租界实为以后洋人统治城市",深感救亡图存的急迫。他订阅许多进步报刊,博览西方政治社会译著,钻研西欧各国富强之道,认为"国家有宪法,人民有自治"是根本,中国也必须"树立自治规模,培养宪法萌芽"才能强盛。主张要从宣传教育做起。
  1907年被授法部主事。不久弃官返乡,在偃师、洛阳、开封等地办学堂。又创立森牧社、明强学社,以振兴家乡实业。1908年他任中州公学监督兼河南府学堂监督。
  同年,东京同盟会支部派杜潜到开封组织同盟会河南分部,杨源懋率先加入同盟会。此举在教育界影响很大,省城学校发展的同盟会会员很快达二百余人。他身兼省教育总会会长、优级师范监督、中州公学监督三职,在重重困难中办教育,甚至拿出家产资助学校。他将山东革命志士刘冠山和朝鲜反日志士金秉万接到家中,热情款待,共商推翻清廷大计。
  1910年,许多省代表聚集北京请求召开国会。杨源懋作为河南代表,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及河南5省的代表中,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
  1911年,河南同盟会欲在开封举义。杨源懋一面在学校培养革命力量,一面带领师生到郊外进行军事训练,聘请武师教学生武术。他积极筹备军火,派人到内蒙古等地购买战马。他借办林场之名在太行山葫芦寺潜修山寨,聚集志士。河南同盟会为策划起义曾在开封袁公祠-,因当局戒备森严,-不便,乃以河南府学堂监督的身份回洛阳,以学堂为掩护策动军队起义。并派人分头和农民武装首领王天纵等联系。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张钫在陕西组织东征军,杨源懋、刘粹轩联络豫西山区农民武装,率兵东进与开封起义同志配合,计划切断南北交通,阻止清军援助武汉,进而光复河南全省。当时,因河南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防范甚严,革命工作一时不易开展,杨源懋与刘粹轩计议,相携入秦。杨源懋任东征军秘书长,刘粹轩任东征军总参议,参与军机筹划。当时清军重兵集结函谷关东,杨认为函谷关地势险要,不利于强攻,提议占领函谷关南边的高塬,设奇兵攻取函谷关,得到实施。崤西战斗中他亲自上阵,经过3昼夜激战,东征军攻取了灵宝、陕州、渑池,缴获大批武器。清军增援,他力主后撤,避开敌人锋芒。而个别将领轻敌,使东征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因清帝退位,南北议和,军事行动停止。
  1912年,杨源懋所部3000人编为镇嵩军。不久他回开封被选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长。他纵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得失,力主地方自治,实行民主选举。他主持下的议会比较民主,对教育问题尤其注重。议决省设大学堂、府设中学堂、县设小学堂。并在全省选拔优秀学生官费留学。1912年6月1日病逝于开封。
  
同年(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