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许钧

[公元1878年-1959年]

许钧为[公元1878年-1959年]

  许钧(1878~1959.2),字平石,号子猷、蘧庐散人、散一居士、凝一居士,晚号怡安,祖籍开封县杏花营乡。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在开封城北张湾决口,许家被洪水淹没,沦为赤贫。其父后赤手进城,以苦力谋生,晚年借钱10串,做小杂货营生。1878年12月19日,许钧生于开封城内塘坊口街。幼聪慧,7岁入私塾读书。16岁拜河南延津李星若为师,学八股文、四书、时文、古文、诗经等。19岁因家贫辍学,以训蒙奉养双亲。23岁以府县案首入学,为祥符县秀才。25岁补廪生。27岁由邹申甫太守介绍,入陈州府中学堂任国文教员。1906~1907年,地方人士公举为祥符县浚仪小学堂堂长兼教员。1907年冬~1909年,任河南优级师范学堂监学兼文案委员。1909年10月14日,河南咨议局成立,应咨议局议长杜友梅之请,任河南咨仪局书记,办理文牍科事宜。1912年4月15日,咨议局告终,同日成立河南省临时省议会,议长杨勉斋聘请许钧为秘书,仍办理文牍科事宜。1913年春,开封第一中学校长时菑畬赴许钧寓所,面请他任该校书法教员。1914年,河南高等师范学校斋务主任阎伯康赴许钧寓所聘请他为该校庶务主任兼文牍员。同年秋,领博物班学生赴泰山作修学旅行。3年高等学生毕业,遂解职。嗣任河南省教育厅第一科书记,办理公牍文字。
  1918年9月2日、1921年10月3日,在开封召开河南省议会第二届及第三届会议,许钧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省议会议员(连任3届)。1921年12月19日,经省议会通过,在省会开封成立河南通志局,同时成立河南金石修纂处,许钧任金石修纂处主任兼纂修,专修河南金石志。1927年,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河南通志局和河南金石修纂处合并,改组为由教育厅领导下的直辖机构,定名为河南省政府教育厅重修河南通志处。许钧在通志处任协修,主编河南金石志中的石志部分。1930年,河南省政府决定设立河南通志馆,许钧在通志馆内任金石志协修。1932年9月,中州国学专修馆在开封刷绒街省图书馆内创立。许钧同时被国学专修馆及河南私立北仓女子中学聘为兼职书法教员。1934年12月20日,根据省政府命令,河南通志馆移交河南大学,并在河南大学大礼堂正式办公,许钧继任金石志协修。1936年6月1日,开封县修志馆成立,之前县长李雅仙亲赴许钧寓所,聘请他任开封县修志馆馆长兼纂修。1936年6月1日至开封沦陷前夕(1938年6月6日开封沦陷),主持编修《开封县志稿》一部,共12卷(原志稿存河南档案馆,开封另有复印本)。1936~1938年,许钧兼任河南博物馆专门委员会金石委员。
  1938年5月,许钧携家眷逃离开封,经洧川(今属尉氏县)、登封,至嵩县潭头镇(今属栾川县)避难。1939年秋,被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聘为文学院教授,开设考古学、晋体诗、书法3门课程。1944年春,在潭头接校本部通知,任河南省参议会参议员,赴鲁山开会。会后返回嵩县。当时日军对嵩县进行狂轰乱炸,嵩县街市起火,许钧携家人逃至城外,北行入深山,暂居栎树沟口。一夕,有土匪三十余人,明火执枪叩门入室,抢掠一空,亦将诗文稿完全掠去。1945年3月,日军进攻豫西,许钧携家眷随河南大学西迁,辗转月余至西安。当时西安败兵云集,逃难机关比比皆是,衣食住行十分困难。河南大学数百人,一下拥到西安,更是困难重重。在西安盘桓数日,奉教育部之命西迁宝鸡暂时安居。许钧因腹泻不止,卧床不起,不能上课,遂照章办理退休手续,滞留西安养病。
  抗战胜利,1945年10月,许钧返回开封。1945年12月,河南省临时参议会在开封召开第三届第四次大会。会上,王友梅、刘峰一、刘鲁文等6人提出《重修河南通志以竟前功案》,许钧、张森桢、王友梅、井俊起等18人提出:"抗战胜利,本省各县应速编纂新志,以存史实而资浏览,当否请公决案。"在省议会议决通过上述二提案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于1946年决定成立河南通志编审委员会,许钧为主要成员,继续编修《河南金石志》。1948年10月开封解放,河南通志编审委员会被人民政府接收。许钧携《河南金石志》稿,离汴迁居北平史家胡同其六儿处。据其后人言,用小楷书写的第三稿已完成,尚未付印。
  许钧著作颇丰,除《河南金石志》、《开封县志稿》外,还有《凝一斋文稿》、《凝一斋随笔》、《醉竹草堂自怡诗钞》等。民国时期,在河南博物馆馆刊上,亦发表不少文章,或考证,或题跋,或诗文,范围甚广。当年教育部评定他为教授,即基于此。
  许钧从少年时代即喜爱书法绘画,经长期苦练,终成大家。许钧书法涉及楷书、小楷、魏碑、隶书、行书、篆书、草书等书体,形式有楹联、条幅、四扇屏、扇面、榜书、尺牍等。几十年书坛生涯,留下丰富佳作。开封市博物馆现藏有25件作品,计行书楹联17件、隶书楹联1件、楷书楹联1件、行楷四扇屏1件、行书四扇屏1件、行书扇面1件、隶书扇面1件、行书条幅1件、墓志拓片(王公弼臣暨德配刘孺人)1件。为作宾仁兄大人所书"旧作不厌百回读,小筑幽栖与拙宜"行书对联,既有北碑与于右任之如椽大笔之豪放,又有耐人寻思之书卷气,为许钧碑帖融合之代表作。"我来观沧海"行楷四条屏,字经7寸,以颜楷为体,以北碑为用,用笔起收藏锋,字势方正,正行草相杂,行笔自然畅达、游刃有余,颇具篆籀之气。
  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立有许钧书丹碑石3通。1917年5月,书《登繁台歌有序》,此作为钟繇"荐季直表"与汉碑融合之佳构。结字宽阔,醇厚雍容,刚柔相济,撇和捺之笔画全用隶书,甚至一个字全用隶意,转折处既有方折圭角之骨劲,又有行草之圆润,字里行间蕴籍书卷气息。1929年7月29日,书《河南农林总场纪念碑》,用笔及结构颇似《元怀墓志》,结构稍长,线条瘦挺,以撇捺为主笔左右伸展,颇具规整的北魏墓志气息。1932年12月,书《徐烈士振泉传略》(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一),用笔和结构酷似龙门《杨大眼造像》,用笔险峻,参以隶法,折笔出圭角,表现出斧凿之痕,主横又多出雁尾,结构稚拙,雄强刚健。
  许钧亦多有小字行草手扎存世。多为其所书名人传略和墓志题跋,以及为他人书作之批改、批语等。其小字行书与大字不同,随手书写,轻松随意,如《唐故将王府参军张览墓志跋》,用笔峭利,碑帖兼用,既有北碑的稚拙,又有南帖的流畅。
  1934年,在省会开封举办河南省现代书画展览会,许钧篆书《林屋山人墓志盖》参展,并收入1935年出版的《河南书画展览会书画册》中。1936年《开封县志稿》,内载许钧楷书《李星若先生传》。1940年1月,关百益所著《益斋金石文存目录》一书中,收有许钧楷书《周王子〖HT4",6"〗秃〖KG-20x〗贵〖HT〗识考》。
  民国时期,开封许多商家、店铺之牌匾为许钧所书。这些牌匾大多为魏碑,如马道街"华丰"百货店、河道街"老宝泰"食品店,南书店街"晋阳豫"食品店,东大街路北"贾三合绸缎庄",三胜街北头路东"景文洲"汴绸店,北兴街"马集文斋"刻字社(横额"本斋专刻经子诗集图书碑帖秦汉印章",亦为许钧所书)等。几十年后,实难再觅这些牌匾之踪迹,所幸,河道街义兴牌匾工艺部内仍存一块。这是1947年9月,许钧应邀为庆贺开封"裕瑞长"钱庄开张纪念所书。该牌匾为木质、黑底、金字,宽2.15米、高1.05米,上半部书"咸益恒丰"4个魏碑大字,下半部书29个同贺单位名称,字体为楷书,字体较小,29单位依次为义记号、万利亨、德丰号、寅记、瑞丰号、协成号、振丰号、恒德祥、泰盛源、元亨通、瑞昌号、义丰祥、鸿丰号、振华号、源记号、永茂祥、豫成号、兴盛永、同庆丰、裕泰祥、永庆成、公兴久、顺兴振、聚丰号、天NB544恒、大仁永、新华瑞、中兴德、义顺祥。该牌匾由义兴号掌柜制成后,因时局动荡,裕瑞长钱庄未取走,而由该号保存至今。
  许钧尚有部分书作,由书法爱好者收藏。《二十世纪开封书法作品选集》(河南美术出版社)收有许钧行书扇面一件,行书联一件,行书轴一件。
  1957年3月,许钧被聘为河南文史研究馆馆员,1959年2月10日在北京病逝,后归葬开封杏花营乡邢村墓地。
  注:许钧主要经历据档案资料撰写。

同年(公元187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