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宝鸡市> 眉县人物

王步瀛

[公元1852年-1927年]

王步瀛为[公元1852年-1927年]

  王步瀛(1852—1927)
   字仙洲,号白麓,晚号遁斋。先祖为-县人,明洪武初年移民时迁入陕西眉县金渠镇河底村。
   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父系道光时举人,曾出仕紫阳训导。步瀛自小天资聪颖,入读之后酷喜《四书》、《五经》,常以先哲为楷模,严律己身。应童试而连中附生、增生、廪生。同治十二年(1873)科拔贡,一举由廪生到国子监读书。光绪元年(1875)科举人,次年考中二甲进士。历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员外郎、郎中、京察一等补御史和常州府(今常州市)、凉州府(今甘肃武威)知府。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七日,以李鸿章、奕劻代表的清廷,与美、英、法、德等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他因保护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到长安避八国联军入侵有功,回京后即任户部郎中、京察一等补御史。不久,他联想外敌入侵,侮我中华,损我国威,值此国难当头,民不安食,深为忧虑,数月连上疏80余章,向清廷直言进谏,陈以兴利除弊、除暴安良之策。他恐遗患亲友同僚,祸及子孙,每疏从起草、修改到缮抄、呈上,皆出他一人之手,并及时焚其底稿,不留任何患根于官邸私署。可是,他的进谏良策不仅未被清王朝采纳,反而触及了权贵,很快遭贬外调,就任常州知府。
   奉旨到常州任所,府内属官和当地绅士,按例奉献“坐堂银”三千两,而他坚决拒纳。并为革除官场陋习,明令“为官必清廉,贪者必严办”。陈规陋习全革除,正本清源,明辨是非,风声所树,全境肃然。在任期间,他敬教劝学,抽时亲临课堂授课,奖拔优秀,资助无力就学者,用自己薪俸银两举办两处规模可观的学校。他常询问民间疾苦,对地方利弊了如指掌。他言行一致,刚正不阿,光明磊落,法度严谨,息讼禁, 保孤恤,诸官惧服,仕风大变。他还编修府志,千古流传。他在常州府大堂悬挂一牌:“清廉从政”,“为国为民”,明示决心。由于政绩卓著,使常州大兴,颇受人民称誉。可是又遭赃官陷害,上奏朝廷被贬调艰苦、贫脊的甘肃凉州府。离任时,府属八县人民送帖挽留,未获省官准允;继而捐送“万民伞”,并赠“清廉第一”牌匾,以表敬意。
   他在凉州任上,仍以治“常”之法:一革官场陋习;二重教育事业,延聘师资,分任学堂教习,捐资创办模范小学,教授新文。省提学使视察至凉,对其创办新学大加赞扬,誉为全省之冠;三是提倡种桑,从南方购买桑种,劝农精心植养,人民相传仿效,均得其利;四是处理军务,整饬军律,维护地方治安。至今凉州人不忘他廉洁从政,发展教育,劝农种桑,造福后代的业绩。
   民国成立后,他回到眉县家乡,与农夫为伍,安享田园乐趣。以书法、作诗、吟咏自娱。抄写先儒警句十余万言,口诵心鉴,做为人准则。常与人谈论古今事,聊以-。作务二亩瓜田,于道旁摆一小桌,备有烟茶,热情招待过客,遇夜、雨天留宿行人,不取分文,深受路人称赞。他对当时军阀混战,深恶痛绝。
   步瀛一生品学兼优,见识极广;为官30年,政绩卓著,回乡后以农夫-,平易近人,堪称古今学习之楷模。
同年(公元185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