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人物

王卓云

[公元1919年-1942年]

王卓云为[公元1919年-1942年]

  王卓云(1919年~1942年) 原名王修汉,濮阳县王掘地村人。生于中农家庭。幼年入私塾读书时,便对农村贫富悬殊产生不满。后来到濮阳县立中学读书,开始接受进步思想,逐步认清导致贫富不均的根源。1931年九一八事变,激起他抗日救国的热忱。1936年由中共濮阳中心县委书记刘宴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7年,王卓云毕业,投身革命。
   1938年2月,濮阳县城沦陷。王卓云受中共组织的指示,同王冠英在家乡一带成立救国会,以王掘地、前五星、河沟、大井等村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村村建立了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救亡组织。为了更好地协助冀鲁豫军区打击日、伪、顽军,王卓云从党员和群众中选拔一批精干人员,组成一支谍报队,自任队长,并组建抗敌后方援助委员会,建立秘密交通站。经常乔装入城,刺探日伪军情,及时转告上级。时,王卓云任中共濮阳县三区区委书记。
   1940年3月,丁树本尾随石友三南逃。唐克威主持在濮阳县刘炉堂召开万人大会,王卓云当选为濮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同年4月底,濮阳县城第二次沦陷,王率抗日政府工作人员和青年大队(武装)300余人,撤离县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濮阳县分成濮南、濮东、濮北3个办事处,王卓云任濮南办事处主任。他率领的抗日武装小分队及工作人员曾在石头店、顾头两村被敌人包围,王卓云机智、巧妙指挥全部人员撤离险境。转移至韩信村稍事休息时,狡猾的敌人又尾追而至,把该村层层包围。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王卓云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组织小分队进行数次突围,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冲散突围。后,王卓云集合政府工作人员和小分队成员100余人,继续活跃在濮东一带,发动群众开挖"交通"沟,挑断公路阻止敌人"扫荡",坚持地下活动,乘机打击敌人。同年8月16日,汉奸、绰号四麻子的后河村大地主王某带200多名伪军将王卓云的家乡王掘地村包围,搜捕王卓云,最终落空。于是,敌人放火把王卓云的家烧个精光,将王卓云的母亲和妹妹捕进县城关押起来,以此要挟王卓云和抗日政府。后,王卓云领导的县大队逮捕了汉奸四麻子,敌人就提出用王卓云的母亲和妹妹作交换。王卓云断然拒绝,命令将四麻子处决。蒙受-和酷刑折磨的王卓云母亲和妹妹经中共组织营救获释。但是,王卓云的妹妹出狱后含辱悬梁自尽,其母亲因悲愤成疾不久去逝。1941年2月,濮阳县三个办事处改为濮阳、昆吾、尚和三个县,王卓云仍任濮阳县县长。
   1942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初五),濮阳县城内日、伪、顽军倾巢出动进行"扫荡"。王卓云和小分队正在丁村发动群众,准备挑断公路时,日伪军坦克、马队突然包围丁村。王卓云急速指挥群众转移隐蔽后,便率部向敌人冲去,身负重伤,经丁寨联络站被秘密转移到沙区医疗,伤势未好便参加了沙区的反"扫荡"斗争。同年9月,王卓云奉命赴太行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干校学习,不幸途中在太行山区与日军遭遇作战中负伤被俘,被押送东北,为国殉难,时年仅23岁。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