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人物

沈冠英

[公元1906年-1975年]

沈冠英为[公元1906年-1975年]

  沈冠英(1906年~1975年) 濮阳县海通集人。一生下来就脊胸驼背,是个残疾人。由于家境贫苦,曾以讨饭糊口。后来拜一个绰号叫"砖头"的艺人为师,先学扬琴,后唱坠子。1937年在山西为中共做情报工作。1938年初,参加八路军濮阳办事处的鸭绿江剧社,担任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剧社领导人突然离队而去,沈冠英被任命为副社长,在极困难的年月里,团结并巩固队伍,完成了繁重的演出宣传任务。
   1941年,冀鲁豫和鲁西两地区合并后,鸭绿江剧社合并到边区行署的新民主剧社,沈冠英仍任副社长兼教员。1942年,沈冠英调到战友剧社,任戏曲和曲艺教员。1944年组建新的大众剧社,沈冠英任副社长兼教员。边区成立冀鲁豫民间艺术联合会,沈冠英被选为副主任。
   沈冠英是个出色的坠子演唱家,有很高的演唱才能,特殊技能是自拉自唱--手拉坠琴,脚蹬梆子,右手还配合唱词比比画画,加上生动幽默的表演,唱似连珠的演唱,0一个一个的迭起,引得观众的掌声、喝彩声一阵连一阵。沈冠英拉的坠琴也如他的性格,拉得清脆、奇特而滑稽,第一个开场过门就引起一阵轰动。每次上场,几乎没有一次不加唱的,不唱三两个段子观众是不让他下台的。边区到处都知道有个"好唱家"叫"沈罗锅"。
   沈冠英还有很高的创作才能,成本大套的东西很多,书帽小段更是张嘴就来。除在特定条件下,一般不唱旧词,沈冠英唱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在抗日战争期间,最出名的是他编写的《打狼》段和《劝妇女放脚》的段子,语言生动,活泼幽默,到处都得到好评。还有边编边唱的才能,演唱中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唱,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解放战争时期,沈冠英又写了《大战杨湖》、《马常寨》、《全面开始大-》、《对编坠子词的几点意见》、《新婚妻劝夫参军》、《新纺车》、《关内逃难》、《东北军进关》、《一包 》、《理发记》等,在《大众戏曲集》、《平原文艺》、《新地》、《平原》杂志发表。其中《大战杨湖》于1947年8月获晋冀鲁豫教育厅文艺作品一等奖励2000元。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鼓词》、《改造地主参加生产》、《双喜临门》、《对文代大会的感想和希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唱词》,并在《平原》上发表。
   1949年7月,沈冠英作为冀鲁豫边区单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平原省曲艺队成立,沈冠英任曲艺队队长。后组建河南省曲艺队,仍任队长,还任河南省曲艺工作委员会主任。1959年号召"大鸣大放"时,沈冠英和别人联名写了一篇文章《曲艺之花为什么不能盛开?》,批评了某些领导对曲艺工作不重视和瞎指挥,被定为 分子,撤销了一切职务,开除了党籍。后来,沈冠英得到甄别平反,改任河南省文化馆副馆长、省曲协副主任。
   1969年,沈冠英因时局紧张被疏散回濮阳县海通集老家。1975年,沈冠英病逝在郑州。河南省文化系统为其召开追悼会。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