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上海> 浦东新区人物

唐思义

[公元1912年-1984年]

唐思义为[公元1912年-1984年]

  唐思义(1912-1984)
  字子宜,本县书院乡人。幼入私塾,稍长,先后就读于本县大团小学,维勤中学和上海大夏大学附中。1929年考入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前身),并投师于上海名医秦伯未门下。当时,军阀混战,生民涂炭,国事维艰。唐思义忧国忧民,崇信医学救国,刻苦攻读,常常通宵达旦。他在《秋夜攻读》诗中记述了当时苦读的状况:
  桂华摇落月黄昏,玉露瀼瀼独闭门;
  夜静灯清谁自遣,翻将旧学细重温。
  埋头经典乐无穷,四壁虫声律奏同;
  只手推开窗外月,晨鸡报晓古楼东。
  1933年,唐思义中国医学院毕业,又两年,秦伯未处修业期满,遂返回原籍行医。他在《别诸学长》诗中表述他决心以医术服务桑梓、救国救民的心情:
  蒿目时艰嬾放歌,疮痍满地亲悲何;
  医人医国原无二,此去江乡使命多。
  唐思义回乡行医一年左右,被秦伯未召回上海,为秦氏襄理诊务,并任秦氏中医书局。1937年兼任中国医学院教授,讲授《内经》、《伤寒》等。这期间,他在秦伯未主编的《中医世界》、《中医指导录》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以行文严谨,崇尚实际著称。
  解放后,秦伯未赴北京出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唐思义从上海回乡在大团挂牌行医,带头组建大团联合诊所,1956年定职于南汇县中心医院,任副主任中医师,兼任南京中医学院教师。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唐思义更加勤奋努力,工作上精益求精,高度负责;态度和蔼,待病人如亲人。他家住大团,每周末从中心医院回家,他不乘汽车,全靠步行,沿途还为农民治病。有的病家掌握他回家规律,等在路上延请他到家治病,他从不推托,有请必到,常常深夜才到家,有时甚至在病家过夜。他常常说:“一个医生,如果拒绝病人,那是最不道德的。” 宅有个姓庄的女性病人,患了膨胀病,唐思义不仅多次上门为她诊病,见她家经济困难,还主动用自己的钱为她买药。唐思义家境并不宽裕,生活很清贫,但他对病人的馈赠,总是婉言谢绝。唐思义医术精湛,诊病不拘守常规,讲究运用辩证法。他常说:“医生治病,要因人、因症、因地、因时置宜,丝丝入扣,辨证精确,不仅要知其常,还要知其变,切忌闭目按脉,不闻不问,故弄玄虚。”他以医德高尚、医术高明闻名远近,深受群众敬仰。
  唐思义于行医的同时,还积极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培育新人。从50年代开始,在上级的支持下,他主持举办过多次中医人员技术培训班,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他以发扬光大中华医学为己任,在《赠别妇幼保健院诸同志》一诗中说:
  千年遗产积重重,奋战书城笔未慵;
  寄语杏林诸旧侣,拚将热血祭神农。
  桃李满园郁葱葱,漫言化雨沐春风;
  用将心血勤浇灌,期卜他年一片红。
  唐思义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积极靠拢党的组织,几十年如一日。“文革”中,他被诬为“ 学术权威”遭批斗,受尽委屈,妻子为此而 身亡,但他仍然坚信党,从不发一句怨言。1983年,他以72岁高龄,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心潮澎湃,热情满怀,在《咏怀二首》中说:
  生吾父母知吾党,该把心声向党陈,
  莫使残躯成瓠落,衰年报国剩余情。
  万绪千端在革新,八仙过海见精神,
  鲸鲵跋浪连天际,肯作逍遥自在人?
  唐思义生前历任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南汇医学会理事长、县中医院顾问等职。遗著有《内经论要》、《伤寒论要》、《金匮论要》、《青主女科歌括》等医学著述和诗集《潮声集》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