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清丰人物

孙聚五

[公元1920年-1994年]

孙聚五为[公元1920年-1994年]

  孙聚五(1920年~1994年) 原名汝奎,清丰县韩村乡孙韩村人。书画家。出身贫寒,初小未毕业就考入清丰县第一高小,因交不起两块钱押金,仅上了28天即辍学。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教师、《清丰日报》常务副总编、清丰县文教局副局长、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为清丰县政协常委、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书协会员等。1981年离休。于1994年10月病逝。
   孙聚五自幼酷爱书法,反复临习欧阳询、颜真卿等名家楷书。14岁失学后,倾力于书法,博采众长,先后拜马扬武、史铭棠、吴永涛、张廷馨、马寿仁、张芝兰以及濮阳的王凤铎等书画名人为师,书艺渐成。后,坚持临摹习练,书艺日臻升华,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王国",在豫北书坛成为德高望重的书法名家。孙聚五书艺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抗日战争前,他适值风华正茂,属苦学苦练阶段,以攻楷书为主,兼习行书。其作品格调高雅,字体端庄、雄健、淳厚,富有古色今采之貌。抗日战争至"文革"期间,他以王羲之、智永真帖为范本,兼习于右任草书、赵之谦魏体,从众家艺术中衍化出自己的独特风貌。其作品结构微妙,典雅古朴,布白井然有序,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潇洒秀润,一气贯通。晚年,他主攻行草,兼习篆书,从众家行草艺术中独觅蹊径。其作品上下承接,左右呼应,笔势流畅,似行云流水,且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极富韵味。
   孙聚五经数十年磨砺,真、草、隶、篆各张一帜,赢得世人赞誉。所书"晁哲甫同志纪念碑"受到安法乾、刘镜西等革命前辈的称赞。1976年,他的作品传入北京画院,深受名家青睐,院长溥俭(松窗)与名书画家张仁芝、周思聪、张松鹤等均以亲笔书画与之交换。著名红学家、学者、书法家周汝昌对其书法颇为好评:"功力深厚,气味醇正……实不多见了。"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视察濮阳时,见其所书濮阳老城御井遗址"御井甘泉"碑文,品赏称赞。晚年,孙聚五曾作一幅山水画,题诗:"遇了一山又一川,悬崖深谷好艰险。须知高峰无坦途,毅力决心能登攀。"展示了他向书艺高峰攀登不止的勇气和对艺术的不断求索。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