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人物

孙健初

[公元1897年-1952年]

孙健初为[公元1897年-1952年]

   孙健初(1897年~1952年) 字子乾,濮阳县白埕乡后孙密城村人。玉门油田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10岁丧母,靠祖母抚养成人。后在曹州(今菏泽)六中读书。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地质系,旋被山西省建设厅聘去,不久被南京中央国民政府农矿部调走。初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士,继升技正,从此开始了他的地质研究生涯。
   孙健初为了寻求祖国地下宝藏,长期坚持野外调查,跋山涉水,不畏险阻,不避寒暑,风餐露宿,足迹遍及晋、冀、豫、皖、鄂、陕、甘、宁、青、察、绥、蒙等十几个省(区)的高山峻岭、江河湖泊。孙健初不论是采集岩石、整理标本、记录地质资料,还是绘制图纸或撰写论文,总是亲自动手,先后写出关于石油、煤、铁等矿藏及有关岩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30多篇,填补了中国地质科研的空白。
   经过长期的考查和实践,孙健初科学地论断,中国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1937年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组织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时,他欣然应邀前往,发现并研究了玉门油矿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君庙的地质构造。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切断"洋油"(石油产品)进口的海上路线,国民党政府-考虑内地油田开发。1938年年底,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增设甘肃油矿筹备处后,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等奉命到老君庙进行石油地质考查。时值隆冬,塞外高原漫天皆白,朔风凛冽,环境异常恶劣,但他们骑着骆驼,冒严寒、迎冰雪、践风沙,起早贪黑坚持野外作业,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查明该地区生油层、储油层及地质构造状况,以事实驳倒西方学者有关"中国贫油"的谬论。为了更确切地了解老君庙油区的地质构造和含油、气层,孙健初立即要求国民党中央政府调来钻机开始钻探。当时,国民政府不顾他数次电请,就是不调钻机钻探。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电告延安,调来两台钻机和一批钻井工人,帮助他开发油矿。
   1939年5月,孙健初在老君庙主持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的钻探。当钻头钻至1300米处时,油喷不止,日产量达20桶,接着其他各区钻井均见油层。1941年4月10日,4号井和8号井在钻进油层时,出现猛烈井喷,终于证实玉门油田是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国民党政府一见玉门油田大有希望,马上成立甘肃油矿局,并委孙健初为地质室主任,掌握地质研究事宜,指导玉门油矿建设。
   1942年,孙健初被派往美国进行考察学习,历时两年写成《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等论文,对国内石油地质研究影响很大。1944年回国后,孙健初仍主持西北石油地质研究,立即投入甘肃文殊山、皋兰河和青海享堂等地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写出《甘肃文殊山地质》等调查报告,论断认为文殊山有钻探价值,皋兰河、享堂有大量油层存在。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发动内战,没有心思去开发油田,致使钻机瘫痪,仅有的几位地质工作者闲置起来。1946年到1948年,孙健初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石油地质理论的研究上,写成《西北油田地质说略》、《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如何在钻井下研究石油地质》等多篇具有科学价值的论文,并编制一幅《中国石油理想图》。这些科学预见,多数被新中国建立后的石油勘探所证实。1949年8月26日,孙健初在兰州迎接解放,冒着极大风险保护了所能掌握的全部石油地质资料及仪器和设备,完整无损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在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陪同下,亲自登门拜访,倾听他对开发祖国石油资源的设想和意见。
   新中国刚成立,孙健初便被任命为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处长,兼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和兰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4月,在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石油会议时,孙健初提出西北石油勘探计划。1951年在全国石油工业展览会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专门接见孙健初,并听取他关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大西北勘探开发远景的汇报。
   孙健初经常深入各油田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夜以继日,集中精力进行学术探讨,写成《中国各主要油区地质情况及开发计划》,并领导编制《全国石油勘探方向图》。他励精图治,规划蓝图。孙健初不幸于1952年11月10日深夜在北京因煤气中毒逝世,年仅56岁。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