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人物

宋继郊

[清][公元1818年-1893年]

宋继郊为[清][公元1818年-1893年]

  宋继郊(1818~1893),字述之、术之、树之,号梅花道人、木雁道者,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城内旗纛街。道光十三年(1833),在私塾读书。道光十四年,由童生考取为廪生,被拔入开封府学。道光十六年,至河南大梁书院就学于江南著名学者钱仪吉。道光十七年,在大梁书院开始编纂《梁苑志余》一书。道光十九年,在大梁书院辑钞《东京梦华录》中资料。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黄河在开封城北张湾村决口,洪水围城,宋继郊参与赈济及南城堵水,河南巡抚牛鉴亲书"励志纯修"匾额,额其堂庐。道光二十三年,被选为优贡。道光二十四年,参加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首次赴京参加会试,落第,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年,又两次赴京参加会试,均不第。三十年参加会试期间著《公车集》。数次会试皆不及第,宋继郊以举人终于身。
  他"数上公车不第",难以挤进官场,受到很大打击,从此,对科举做官心灰意冷,开始在开封城内设馆教授生徒,同时从事学术研究。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北伐军途经开封,为渡河北上,佯攻开封,官府号召全城绅士组织壮丁守城。宋继郊除从事著述之外,还在开封办团练,并与董仪庵等人登上开封西城门楼,协助官军守御,与太平军对抗。因守城有功,咸丰四年,被授予许州学正,但未赴任,后赴洛阳授徒。咸丰八年,才赴许州任州学学正。同治二年(1863),宋继郊返汴畅游繁塔,作诗2首。同治四年,在许昌学宫,辑《学斋随笔》、编《东京志略》,曾返汴访书。同治八年至十年,回故里家中居父丧。居父丧期间,参于编修《祥符县志》,并撰《邑乘备采》、《祥符县采访手稿》、《祥符志古迹志》、《相国寺志》等书。同治十一年春,赴陈州府任府学教授。同治十三年(1874),迁赴南阳府学教授,授国子监博士衔。在南阳府学长达20年。
  宋继郊从二十四五岁起开始教书生涯,一面"以经古迪士",一面"笃行好学",数十年如一日。他的案头常放置一个纸盒,每到一处必作诗文,脱稿辄投其中,终生不辍。日久"裒然成堆",汇集成册。他辑录材料,考证名物,尤为勤奋。宋继郊所处的时代,求书甚难,连平常之宋史,他仅有《本纪》,而无志传。研究学问,常需借书,又得急抄归还。由于天天伏案抄录,致使他在四十几岁的时候,眼睛就已昏花,"为借书抄眼觉花","初花眼眩思寻镜";头发也斑白了,"华发萧萧渐到梳";腰也出了毛病,"未因米折腰酸痛",但仍然"据案丹铅,虽寒夜不少辍",以至常卧病不起。
  宋继郊一生埋头扶案,从事写作,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他的著述可分为两大类,一为诗文写作,一为学术考证。他的诗文,《光绪祥符县志》记有《居学斋诗钞》、《居学斋文集》、《许昌集》、《淮阳集》、《锦屏集》、《九仙馆集》、《西淮记》7种。《中州艺文录》还记有《桐淮集》、《紫玉廷馆集》、《公车记》3种。因全部没有刊刻,大部佚失,今存世者,只有中州文献征集处辑抄的《居学斋诗钞》、《颍川集》、《西淮集》3部诗集。从现存的这3部诗集来看,宋诗的体裁相当广泛,咏怀诗、怀古诗、纪游写景诗、纪事叙事诗,都很丰富。他的诗作长于纪实,善用比兴,绘景细腻,描写生动,文字铿锵劲拔,给人以美的享受。
  宋继郊学术方面的著作,据《光绪祥符县志·经籍》与《中州艺文录》记载,有《三国人物年岁考》、《武虚谷年谱》、《五代史诗浅注》、《东京志略》4部已定稿。未定稿的有《梁苑志余》、《辑钞〈东京梦华录〉》、《〈东都事略〉选钞》、《邑乘备采》、《志略备选》、《祥符县采访手稿》、《祥符县志稿·古迹》、《相国寺志略》、《学斋随笔》、《杂物撰德》等十多种,现存于河南各图书馆中。
  目前,《三国人物年岁考》、《五代史诗浅注》,尚未找到。从现存的稿本和草本观察,《武虚谷年谱》约一万五千余字,虽甚简略,可供研究武虚谷应用。《梁苑志余》、《辑钞〈东京梦华录〉》、《〈东都事略〉选钞》、《学斋随笔》4种,全系他在读书时所记的笔记,无甚论述,但有考证。如《梁苑志余》的记载与考证,可资今天考证宋、明开封城垣建筑,也可供研究当时风俗。该书卷数不祥,现仅存三、五、六、七等卷。
  至于《邑乘备采》、《志略备选》、《祥符县采访手稿》、《祥符县志·古迹志》、《相国寺志略》等手稿,大概是他丁忧在家,即同治十年(1871)二月,祥符县设立修志局,延请为本邑志局成员时所编。前3种为随笔记录的一些有关祥符县的历史资料,后两种略具雏形。特别是《相国寺志略》,内容材料虽不甚丰富,但全书分为:震游志略、古迹志略、仙释志略、宴集志略、建修志略、市肆志略、碑版志略、歌谣志略、杂记志略等十目,记载宋至明清材料,纲目清晰,是一部小型专志,可为后人编写专志时参考。
  《杂物撰德》写于光绪三四年间(1877~1878),是宋继郊教授南阳府学的笔记稿本。其中记有他的教课日程,为生员所写的五言八韵课诗;有和亲朋互相酬答的诗文、书信、贺词、祭文、碑铭和挽幛;也有他对南阳地方古迹和人物的考证。宋继郊每到一地,即在那里访古考古,以那里为题材,写作诗文,资料,这是他做学问的特点。
  《东京志略》是宋继郊留给世人,也是他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一部编著稿本。该书从咸丰元年(1851)八月开始,至同治四年(1865)基本编著完毕,但他收集资料的工作,大概可追溯到他写《梁苑志余》时的道光十七年(1837)。从收集、整理资料至编出稿本,前后历经二十八年左右,直至光绪八年(1882),他仍在审阅和调整。
  《东京志略》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编著。宋继郊在近三十年的岁月中,由于"概然想见东京之盛",热爱家乡,便积极从事这项工作。先是收集宋人说部,后又收集《玉海》、《宋史》、《汴京遗迹志》等专书,再采各家杂著、诗文集等五百多种书籍,收集资料一百二十余万言,编入各个门类。全书共十八帙:第一帙至第四帙为宫殿;第五帙至第七帙为官署;第八帙至第九帙为神祠;第十帙为楼阁;第十一帙为亭、台、馆、堂、斋、轩;第十二帙为门、苑;第十三帙为园、池、海、丘、山、岗、岳;第十四帙为仓、场、驿、堂、邸、第;第十五帙为坛、田、廪、舍、坊、市、桥、堤;第十六帙为城、郊、庄、村、寨、镇、陵、塔、墓;第十七帙为沟、渠、河、水、陂、沙、泉;第十八帙为杂录,其中有形胜、灯、节序、风俗、建置、灾异、歌谣、人物等。在每目之下排列文献资料,资料排列次序为:"先经、次史、次说部、次诸家诗文集"。他所收集的资料,除《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两部书没有找到收入之外,从宋至明、清,关于宋东京及以后开封城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收了进去。它远比记载宋东京的明人李濂的《汴京遗迹志》、清人周城的《宋东京考》所收资料广博丰富,可谓辑录宋至清代关于开封资料之集大成的一部专书。
  光绪十九年(1893)宋继郊卒。1999年9月,《东京志略》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公元18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9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