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南京人物

石稚梅

[公元1899年-1964年]

石稚梅为[公元1899年-1964年]

  石稚梅(1899.12.6~1964.12.26),原名世磐、石磐,江苏省南京市人。其伯祖父、父亲、叔父均系中医。父石倚梅于清朝末年来开封行医,因医术高超,1917年被河南督军署聘用,为清末民初开封四大名医之一。石稚梅早年在南京读私塾、上学。清末随父来开封,继续在开封上学。后参加上海汪洋中西医学函授、铁樵医学函授学习。1920年又从父学医,1930年在开封领照开始行医。曾任开封光豫中学校医、开封私立施医院内科医士,并参加河南国医公会及医药研究会。1938年6月开封沦陷,沦陷期间曾在主善局、佛学社等慈善机构施诊。1940年任河南国医公会副会长。1944~1946年受聘为河南医专讲师。1946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特约医师、开封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1948年去南京行医,曾任南京首都中医院特约医师。南京解放后,曾在南京中医进修班学习。1951年返回开封行医,参加卫生防疫工作,曾任开封寺后镇卫生站站长。被评为卫生工作模范。1953年被派赴新乡康复医院中医治疗组工作。1954年当选河南省中医委员会委员、省一届人大代表。1955年在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任开封市人民医院中医师,1960年调开封市中医院。
  石稚梅学承家传,在父亲严格要求之下,刻苦钻研,终日不离书本,养成一种每次行医后必翻书检阅的习惯,医术日精。他善治内科及妇科杂症,尤精望诊切脉。学术上推崇脾胃立说,重视气化,对"湿郁"尤有精深研究,他认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其功能在于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和则益身延年,不和则病生易殇。疗法重视升清降浊,促其运化,以资机转。他很重视气化,认为情志失调,首先影响之气运行,因之百病可生。气为生命活动之本,气能疏条,气机无阻,则肌体功能增强,脏腑得安。调气运行是他常用之法。在他所积之医案中对"六郁"尤多论述,他视"六郁"中之"湿"为致病之根。"文革"中被抄家,书籍医案被劫一空。
  石稚梅看病,总先向患者发问,常于望诊切脉之后,口述病症,倾听病人意见,而患者均能口服心服,常夸"石大夫号脉真神"。因其切脉精确,故对病情能大胆下断语,从不模棱两可。有时患者将信将疑,说"不好再来看",他总是笑着回答说:"药吃完了,找个空气新鲜的地方去玩玩,何必再找我喝苦水。"凡是吃过他开的药的人,一般均能痊愈,不再看第二回。找他求医问诊的人很多,挂他的号半夜就来排队,冬天还带着被子,甚至出高价觅人代排队挂号。晚年他得了高血压,行动不便,就坚持在家看病。由于体弱,他每看完一个病人,必需喝一口人参汤,因此人们又戏呼他为"人参汤大夫"。
  石稚梅看病平易近人,有求治者,无论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一次,副市长苟敬笃来就医,秘书想请他先看,他说:"来找我的都是病号,请他等等。"省军区司令员张树芝有病,其夫人也是排队不误。张树芝在北京开会,来信问他有病该服什么药,石稚梅复信告诉他何时在什么情况下该服何药。石稚梅对于钱财不甚看重,他家门口挂着个布口袋,诊金由患者自己随意付给,从不计较多少。遇有贫困患者不收诊金,付不起药资的他还代付。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许多患者给他送去粮、油票或汤牌之类的东西,他都又转送给邻居和患者。
  石稚梅对祖传医学及行医良方从不保守,不论谁要药方医案,他都乐于给予,无论授徒或为学生讲课,他都详述精析。
  1964年12月26日,石稚梅因病在开封去世。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