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人物

卢问渠

[公元1890年-1978年]

卢问渠为[公元1890年-1978年]

  卢问渠(1890.12.18~1978.12.17),学名燮堂,开封市人。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1905),与孙霁虹等人同读私塾。光绪三十二年入开封北仓小学堂,三十四年(1908)给开封石印馆抄写讲义。宣统二年(1910),入开封南关铜元局任清书,三年(1911)入藩署刑房做帮写,1912年在藩署支应课任书记。1913年1月河南行政公署财政司成立,卢问渠经考试,被省财政司录取,仍任书记。1914年5月23日,财政司改为财政厅,他继续在财政厅工作,先后任书记、办事员、科员、支付股主任科员、会计主任等职,至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其中1938年6月开封沦陷前,他随财政厅先后转移南阳、镇平、洛阳、鲁山、内乡、卢氏等地,1945年9月返回省会开封。
  卢问渠多才多艺,除工作之外,还酷爱武术与京剧,业余时间,几十年来基本上是早练武、晚唱戏,形成规律。初从塾中挚友、金兰义兄孙霁虹习武,后又遍访名家,求教切磋。他摈弃门户之见,博采少林、武当等各派技艺,融汇贯通,苦练刀、枪、棍、钩、剑等器械,尤擅长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太极拳,初学温县陈氏太极拳,继而练习上海吴氏太极拳,最后又专攻杨氏太极拳。剑术精练套路多达数十种。20年代初即成开封武林名家。1923年任开封一中课外拳术教员4年有余。1929年6月,河南国术馆在开封龙亭成立,馆长陈泮岭,副馆长刘丕显,卢问渠因武功精湛,又与陈泮岭熟悉,因此30年代河南国术馆举办6次国术省考,其中拳术考试,每次都聘请他担任裁判,该馆又举办5期训练班,亦都聘请他担任教练。40年代开始,他曾编创一套《古剑百铭》,一套"峨嵋刺",仅有几人学会,未能推广普及。1946年3月,刘元凯(字舜臣)发起创建中州国术研究社,卢问渠参加研究社并任教员。
  卢问渠除酷爱武术外,还痴迷京剧。他专攻小生行当,还长于打边鼓和檀板,许多专业演员对他的唱功,尤其是武功演技都十分佩服。北平、上海等地的大型剧团来开封演出都慕名拜访他,并请票友同台演出。1936年,河南省政府机关一些京剧爱好者,发起组织一个京剧社,因当年为丙子年,因此定名为"丙子剧社"。1942年,河南省政府迁至鲁山县,省政府机关京剧爱好者又组织"复兴国剧社"。在这两个剧社中,卢问渠均担任剧务主任。抗日战争期间,省政府迁到哪里,卢问渠随剧社就在哪里演出,基本上是在周六、周日晚上,从未间断。演出主要是自我娱乐性质,极少售票,有时为付场地租用费,有少量售票,卢问渠和其他演员均无报酬。1941~1943年,在鲁山县时,为救灾(旱、蝗灾),卢问渠曾组织并参加几次义演。一次和三十一集团军剧团同台合演5天,售票收入三万七千余元,除两家剧团添置少量戏装、道具外,绝大部分收入捐给灾区,给汜水县一万三千多元,长葛县八千多元,还捐给一些学校作教育基金。1945年9月,省政府迁回开封,卢问渠同剧社成员继续演出。曾应邀在青年馆演出,售票所得为青年馆解决了经费问题。还在省政府大礼堂与省保安司令部京剧爱好者合作演出,省主席刘茂恩看了演出备加赞扬,立即派专人去巩县将十五军保存的新戏箱取来给剧社使用。
  50年代初,卢问渠积极参加群众性戏剧活动,常到相国寺内市文化馆三分馆等处的戏剧小组作指导。抗美援朝期间,被市卫生局工会、明信会计学校等单位聘为京剧指导员,指导排演爱国新剧并组织演出。演出所得,除必要开支外,全部捐给国家用于购买飞机大炮。
  1956年参加民革,并经民革市委推荐,先后在市耐火材料厂、市政协农场及民革市委机关工作,至1963年。50年代,卢问渠还积极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先后在龙亭后、汴京公园等地设点免费教授太极拳等拳术及其它器械套路。为便于初学者练习,他将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128式简化为64式,后又大力推广简化24式。1959年,他作为河南省武术代表队裁判,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和各省、市代表相互切磋时,每晚表演两套剑术,半个多月不重样,深得各地武林高手称赞。60年代初,任开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练武实践,创编剑术套路"蝶恋花"、"宋都剑"、"横空出世"等。70年代初被开封市体委聘为太极拳总教练、太极拳研究组顾问。卢问渠习武长达七十余年,从未正式收徒,但跟他练武者不计其数,皆以老师相称,他在开封乃至河南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1978年12月17日在开封去世。
  
同年(公元189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