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尉氏人物

马巡

[公元1922年-1984年]

马巡为[公元1922年-1984年]

  马巡(1922一1984),大马乡马庄村人。生于贫家。1944年至1945年就读于省立一师。1948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政府会计、县委宣传部干事、文化局副局长、一中副校长、新华社陈留分社记者、尉氏县报社、县文化馆馆长、县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艰苦朴素、奉公廉洁,埋头工作,无私奉献。
  1957年他任一中副校长时,为节省开支,他发动教师自己动手翻修厕所,旧砖头上粘满了屎,有的教师不愿下手,说"埋了算了",他一声不响,自己继续扒着、刮着。无声命令感动了教职员工,大家齐动手厕所很快修好了。1962年,他任文化馆长时,为度灾荒,他带领同志们在文化馆后院开了一片荒地,种上小麦,收后分配时,大家看其孩子多,提出多给他拾斤,他坚决不要,说:"大家一样于,我怎能搞特殊呢!"
  马巡的大女儿在尉氏一中念书,一次他见女儿用文化馆的稿纸订了一本练习本,即责问:"你怎么用公家的稿纸呢?"随将稿纸要过,撕去装上的封面,然后掏出一元钱让女儿去买练习本。另一次,一个亲戚在马巡住室拿了一张《文汇报》包鞋,他知道后很生气,说"文化馆是保存资料的地方,怎能随便拿呢!"后来,他一连写两封信追回了那张报纸。
  马巡的妻子在通许县娘家居住,组织上考虑他年老多病,决定照顾其家属办理"农转非",可他认为共产党员什么时候都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求人民照顾,更不能做特殊党员,因此,一推再推,始终没写申请。1984年秋,县棉麻公司招季节工,同志们都劝他回去叫孩子来报考,当时他正写《中共尉氏县委大事记》,由于任务紧,他不愿放下工作去办私事。剩下最后一天报名时间了,同志们都为他着急,他还是不回去,大家过意不去,一位老同志连夜到通许帮他把孩子接来。第二天,他却让孩子自己去报名,因报名人很多,没能排上号,正当几位同志为他奔忙的时候,他却又让孩子回通许了。他说:"不要再跑了,靠关系安排了工作,也不光荣。"
  马巡在多年工作中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在靠工分吃饭的年代,他全家6口人,爱人客居他乡,母老子幼,劳力缺乏,全靠他每月的工资接济家庭,年终评福利时,大家视他困难,给他评了福利费,他一再拒绝领,他说:"大家的工资都没我高,比我困难大,还是紧大家吧"。他在县委伙上吃饭,一点咸菜能吃上好几顿。他的鞋袜破了,自己补了又补,总舍不得扔掉。他有一顶草帽,已戴了十多年,颜色都变黑了,还继续戴着,并风趣地对人说:"我这草帽,一遮太阳,二档雨,坐下当垫子,热了当扇子,一物多用,好着呢。"
  他对公共财物视为珍宝,从不随便扔掉。办公室门上挂的帘子,也不知用多少年了,只见补了又补,上面结满了串串绳结。他有一个"百宝箱",把平时拣到的碎钉、铁丝头等物放在里边,有的同志还认为他太小气,可需要的时候,又想起老马的"百宝箱"了。文化馆盖房时,他起早贪黑地拾砖头,砸砖渣,在他的带动下,池灰、拉土垫地等许多体力活,都是同志们义务劳动完成的。
  马巡几十年如一日,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没有别的嗜好。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在尉氏享有"活字典"、"活档案"的雅号。他年过花甲,体弱多病,毅然担负着为县志、地名、党史三办撰写资料的任务。为了落实某个问题他走北京、下武汉、赴江西,每次完成任务他都要卧病多日。他眼睛高度近视,字迹看不清,垫上厚厚的书,脸几乎贴到书上,不停地看着、写着,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吃上几片药,继续工作。他患肺气肿病,在病危的前一天,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挪动一步都感到非常困难。他的住处离县政府不到二百米,用了三歇才走完,整点到岗,准时给县志"收整资料培训班"讲课。
  1984年11月16日,他再也支撑不住了,无力地躺在病塌上,但一想起任务还没有完成,就强支身体,在15瓦灯泡下,脸贴在纸上写起《尉氏县党组织沿革》。妻子含泪求道:"老马你就歇几天吧。"他像没听见一样。在弥留之际,他对看望他的领导说:"任务没完……"11月27日马巡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步。县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印发了他的事迹,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同年(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