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人物

鲁子惠

鲁子惠为

  鲁子惠(1899.9.9~),开封市人。著名的生理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他出生于晚清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7岁丧父,慈母疼爱独子,为培养他成才,节衣缩食,让他读私塾。1915年鲁子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费的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他一边学习一边业余给学校干点工作赚点钱贴补家里。1917年他作为跳高运动员,去日本参加过远东运动会。1920年8月从第一师范毕业后,在开封做了5年小学教员,同时自学生理学。1926年至1930年间,他先后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攻读生物学和生理学。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聘为心理系助教。1934年鲁子惠随著名生理、心理学家汪敬熙进入南京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并曾一度代理所长。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为避免敌人的破坏和掠夺,中央研究院从上海迁往长沙,嗣后经南岳移至广西桂林,后来又从桂林迁移到重庆。一路上困难重重,为防止科研器材散失或损坏,他总是清点造册,百般爱护,宁愿丢掉自己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一点器材。为避免精密仪器被雨淋湿或震坏,他甚至脱下身上的衣服将仪器包裹起来。1947年心理研究所又迁回上海。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指派朱家骅,企图把中央研究院管辖的研究所都迁往台湾。当时身为心理所代所长的鲁子惠不为威胁利诱所左右,与医学所的冯德培、植物所的罗宗洛、化学所的吴学周、气象所的赵九章、水生所的王家楫等同仁给朱家骅写了一封联名信,慷慨陈词,坚决反对搬迁,为新中国保存这一科研机构做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鲁子惠的科研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皮肤电反射;②大脑的电位变化;③无尾双栖类的发育。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有真知灼见、富于创新的学术论文。关于皮肤电反射的研究较多,成绩斐然,至今对针刺-在临床治疗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子惠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所(后改名为上海生理研究所),建立了神经组织学实验室,举办神经解剖学讲习班。他全力从事神经系统组织学及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从学习组织方法,选择实验动物,培养人员,收集资料,观察标本,直至写成论文。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几种哺乳类动物小脑中的直立型返行纤维》(1955年第1期《解剖学报》)、《兔大脑皮层视区形态的生后发育》(与鲍NC166合作,1957年第2期《解剖学报》)、《兔大脑皮层中小胶细胞生后发育》(1958年第3期《解剖学报》)、《江豚脑外形的考察》(1963年《解剖学报》)、《动物视神经纤维的交叉与眼睛位置的关系》(1966年《解剖学报》)。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猫的解剖》一书,该书被学术界誉为是一部内容翔实、富有指导意义的著作。鲁子惠还积极翻译国外重要的科学文献,公开出版的译著有7部:《动物珍语》(1943年桂林实学书局出版)、《血液循环发现的规律》(1950年上海交通书局出版)、《人们如何发现自己的身体》(1952年上海交通书局出版)、《与癌搏斗》(1952年上海交通书局出版)、《与衰老斗争》(195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显微镜下的神经生理学》(1953年上海交通书局出版)、《发汗的神经控制》(1979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成就,使他成为中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
  鲁子惠把培育新人作为老一辈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任务。几十年来经他悉心指导和栽培的有:江西医学院的曾司鲁、杭州医科大学的俞寿民、华东师大的张善庆、沈阳医科大学的于频、上海一医的蒋文华、山西医学院分院的张树棠、马凌汉等,同时还培养了6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目前这些人员都已成为医学教学和生理研究方面的骨干力量。
  1953年上海解剖学会成立,鲁子惠是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该会理事多年,还兼任《解剖学通讯》编委。50年代他曾任两届《中国生理杂志》编委。1980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成立,他即到该所工作。1985年上海市授予中国科学院20位从事科学工作50年的专家荣誉奖状,鲁子惠亦获此殊荣。1986年中国生理学学会授予他荣誉证书。1987年他应邀在北京出席了庆祝中国解剖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