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焦作市> 修武人物

刘祝宜

[公元1904年-1978年]

刘祝宜为[公元1904年-1978年]

  刘祝宜(1904-1978),名葆庆,以字行。修武县刘范村人。幼年随父读书,后就读于本县小学、汲县中学、开封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毕业于河南中山大学农学院,留校任助教,1935年任讲师,1941年任副教授;建国后任河南农学院副教授兼作物栽培教研组主任; 1958年任该院农学系副主任。由于他在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誉为"河南小麦专家",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祝宜是河南省最早从事育种学研究者之一。他经过7年多的反复实验,观察比较,于1936年4月写出论文《河大农场二二-14小麦育种成绩报告》及前此不久的论文《秋旱后春季播种方法之探讨》,引起学院预导极大的重视,印为专册,发送各县。他对小麦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利用,很有见解。建国前,经他亲手引进的潘氏世界小麦品种达1,000多种.抗日战争时期,学院先后迁往嵩县、淅川。他历尽千辛万苦,把这些品种保留下来,对后来进行新品种选育工作,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参与创建了农学院麦作试验室,系统地积累和整理出了大量宝贵科研资料,撰写了15篇有独特见解与实用价值的科学论文,其中尤以《黑麦自然杂交试验》、《麦类品种及品系的分类》、《开封124小麦与美国红石小麦之杂交育种》、《小麦优良品种比较试验》等具有育种科研价值。经他亲手培育出的小麦优良品种有河大H-1、H-2、H-3、H-4、和河大4-1。以及玉徐1号到玉徐17号,堪徐l号到堪徐17号,豫1号到豫30号等。其中河大H-4具有产量高、口紧、不易倒伏和对杆黑粉病、条锈病、杆锈病及吸浆虫有较强的抵抗力等优点。建国前曾作过小量推广,建国后参加全省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经过1948年一1954年7年的试验对比,在开封平均亩产521市斤。比"徐州438"平均增产百分之十四点一,在洛阳比"出山豹"平均增产百分之十一点三;在汝南比"岫子头"平均增产百分之二十0四;在南阳比"红和尚头"平均增产百分之十七点六;为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建国后,他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1950年作20个小麦杂交组合,1951年进行了选育,1954年作了远缘杂交,1957年育出了3个品系,并由省决定参加全省小麦区域鉴定试验。
  刘祝宜还积极从事小麦栽培学的研究。早在建国前,他就通过实验研究,写出过《麦类分蘖之研究》、《小麦肥料种类及施肥期试验》、《小麦综合性栽培试验》等论文。建国后,他结合生产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先后撰写了9篇具有科研和实用价值的重要论文,其中《温县小麦霜灾情况及其技术措施》、《从偃师岳滩、新新两社来看小麦倒伏问题》、《小麦晚茬赶早茬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小麦机械化栽培增产稳收的经验与分析》、《小麦高产水平下不同土、密、种的增产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等,均针对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通过科研,提出改进意见和增产措施。而其《小麦丰产规律的研究与分析》、《小麦不同前茬对于培养地力和增产效果的调查分析》等论文,则对小麦栽培理论的探讨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他还是《河南小麦栽培学》一书的主要编写人之一。
  刘祝宜从事农业教育工作达50年之久,主讲过农业概论、耕作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编写过《农业概论》、《小麦栽培》、《小麦育种学》等教材。他备课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讲课时既有严密的科学性、系统性,又有生动的趣味性,深入浅出,清晰明白,在受过他的课的学生中,目前已有不少成为教授,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还有的担任了省农业厅长、副厅长、正副专员等行政职务。
  刘祝宜在农业科研工作中,严谨负责,埋头苦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每个数据,每一项操作,都要求极为严格,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和系统记载、整理了丰富的农业科研资料,培养了大批经验丰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技工。特别是在建国后,他长期坚持教育、科研和生产三结合的方针,不顾年老体弱,到黄泛区考查农业生产;1953年河南发生大面积霜害,他又亲率师生,到温县参加霜害调查,与当地农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挽救措施,并写出了《温县小麦霜灾情况及其技术措施》的论文,对灾后小麦还能取得较好收成起了一定作用。刘祝宜通过对小麦的栽培管理和育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培育出了8个很有希望的小麦新品系。在建国初期,偃师县岳滩的小麦每亩平均单产只有100市斤,群众生活非常穷苦。原任党支部书记刘应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小麦丰产经验,是河南省有名的"小麦土专家刀。农学院在那里建立教学基点后,刘祝宜带领师生,长期在那里蹲点,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搞科学研究。他们虚心向刘应祥请教,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并和岳滩农民共同建起了小麦科学试验站,对小麦的育种和栽培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不仅使岳滩的小麦每亩单产提高到六十年代的400市斤,七十年代的800市斤,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出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小麦土专家",使岳滩成为全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一面旗帜。
  刘祝宜在从事教学、科研和著述的同时,还对河南省的农业生产非常关心,经常通过各种途径,适时地提出农业增产的宝贵建议,受到省领导人和农业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相关院校:

中山大学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郭仪庭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
董大江 (1904~1977)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
常本太 (1904~1946)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苏冠军 (1904~1964)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范金堂 (1904~1928)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
+ 更多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
卢有仁 (1899~1978)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
孔少清 (1921~1978) 河南省济源市
张清州 (1926~1978)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
王洪宾 (1893~1978)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
马光田 (1922~1978) 河南省开封市
周多福 (1916~1978) 河南省开封市
+ 更多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