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辽宁省> 沈阳市> 新民人物

李润田

李润田为

  李润田(1925.7~),辽宁省新民市人。1946年5月考入东北大学预科(二年制)。1948年8月预科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本科学习。不久随学校返回老解放区参加政治理论学习。1949年8月第二次考入东北大学地理系本科(4年)学习。1953年7月毕业,分配河南大学地理系任助教、讲师。1956年7月,应邀参加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华经济地理志的野外考察及编写工作,合著出版《华东地区经济地理》(1959年科学出版社)。1958年9月,从中科院地理所返回学校继续任教,先后任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委员、系党总支副书记等职。五六十年代讲授《中国经济地理》、《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基本问题》、《工业地理学》等课程。
  50年代末,在全国首创小区区域地理研究,合著《岈山人民公社地理》(1959年商务印书馆)。该书作为中国地理学界的代表成果,在21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展出。60年代起,李润田对涉及土壤、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农业经济评价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先后发表《土壤资源农业经济评价问题初步探讨》(1962年)、《土壤资源农业经济评价问题的探讨》(1962年)、《地貌条件的农业经济评价问题的初步探讨》(1965年)等一系列有独到见地的学术论文。系统提出了各自然条件农业经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突破了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家萨乌斯金关于自然条件经济评价的体例。1963年合撰全国第一篇有关农业区划的论文《河南省农业现状区划的研究》及《河南省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两篇论文提交全国经济地理学术会议讨论,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为全国开展省区土地利用问题和农业区划研究提供了范例。
  "文革"中受冲击和破孩。1979年12月任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982年2月任河南大学校长、党委常委。1983年2月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出任校长后,在党委领导下,经过反复酝酿,率先提出恢复河南大学校名的建议(河南大学曾改名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等)。以后他又进行一系列艰苦、切实的努力,1984年4月,河南大学校名终于得以恢复。在上级领导支持下,他积极活动,经过多方努力,1985年5月又促成建立河南大学出版社,是河南省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大学出版社,对河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及整体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他任校长期间(1982年2月~1991年8月),学校增设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短缺专业和应用专业,由1982年的11个系12个专业至1991年8月增至2个学院、18个系、30个本、专科专业,并取得5个省属重点学科,占全省高校重点学科的1/6,在校学生(含本、专科、研究生、函授生)达16000人。他十分注重研究生工作、学位点建设以及科研工作。1978年学位授予点为零,1991年上半年已有18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学校的科研机构从几个到1991年8月增至3个研究中心和20多个研究所、室。他非常注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十年间共培养近八十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此外他致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条件。在当时经济困难条件下,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建成地理楼、外语楼、物理楼、新化学楼、科技馆、文物馆、文学馆、图书馆等56537平方米,其它附属用房10959平方米,学生宿舍12986平方米,教职工住宅46398平方米,共完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26880平方米,为1976~1981年所建面积的3.44倍。1985年5月,他率团访问美国5所高校并与之建立友好关系,首次打开国际交流渠道。1989年初又率团访问日本。两次访问使河南大学走出长期封闭状态,实现互派留学生及访问学者的愿望,为河南大学进一步扩大国际交往奠定基础。后应邵逸夫之邀,随国家教委组团先后两次赴香港参加捐款仪式并进行高等教育考察,为学校争取一批无偿货款。
  李润田在做好校长工作的前提下,还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从1983年开始,担任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乡村地理学、区域经济开发3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主讲《经济地理学基本问题》、《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乡村地理学》、《区域经济开发》等课程。培养11届35名研究生,有的成为博士,有的成为教授和博导,有的担任领导工作。
  在科研上,李润田坚持立足于学科前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交叉研究和合作研究。他是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积极倡导者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81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首次人文地理学学术会议上,他提交《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率先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必须坚持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基本观点,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1986年发表《关于人地关系问题初探》论文,系统论述"人地关系协调理论"。80年代中期以来,主持河南大学人文地理重点专业工作期间,与其他同志一起提出一整套新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实施成效显著。在他主持下合写《人文地理专业的更新与建设》论文,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他带领下,河南大学很快形成以他为主要学科带头人,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原学术群体,不仅获人文地理专业、经济地理专业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而且连续4次(每3年评一次)被评定为省属重点专业。1989年春,根据教育部规定,人文地理专业曾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北京经过第一轮全国同行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不仅顺利通过且给予很高评价。在向教育部进行第二轮上报时,由于当时河南省教委个别负责人的人为干扰,把材料扣压3个月未报,最后导致该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整整推迟10年。1995年河南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又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申报国家"211工程"的十大重点专业之一,2000年终获人文地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1992年,他主编并撰写《现代人文地理学》(1992年5月河南大学出版社),获学术界一致好评,不少高校人文地理专业将该书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并荣获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及全国高校人文地理教学研究会著作一等奖。
  80年代初,李润田在国内首开乡村地理学这一研究领域,系统提出乡村地理学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框架,先后招收两届乡村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并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约,主编《乡村地理学》(因故未出版)。80年代中期以来,他利用50年代研究区域经济地理的实践经验和引进的新理论继续开展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1987年主编《河南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3年主编《河南区域经济开发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等,均获省级奖。199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出版,李润田任华北区主编并撰写河南部分内容。
  1992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1992~1994年组织河南省六十多位专家,展开对"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重大课题的攻关,主编《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从书》(10册,130多万字,1994年河南教育出版社)。该丛书获1994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省委、省政府建议将丛书作为制定河南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重要依据。1999年又主编《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象出版社)。几十年来,他主编或作为主要作者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经济地理》(1981年首版,1991年、1993年、1996年、1999年修订出版)、《中国烟草地理》(1988年)、《中国交通运输地理》(1990年)、《京广线漫步》(199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河南山地开发利用问题初探》、《河南山区建设方向途经问题的探讨》、《开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自然条件对洛阳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黄河对开封城市历史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发挥开封历史地理优势问题初探》、《略论中国历代河南城市发展与特点》、《河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等。另完成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0项。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四届省委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古都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顾问,河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河南省科协名誉主席,河南省城市研究会顾问,开封地方史志办公室顾问。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董事会评选为"世界著名知识分子",授予证书和金质奖章一枚。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及《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等。
相关院校:

河南大学

  同年(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
倪祥明 (1925~1952)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陈景和 (1925~2000) 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
王清念 河南省开封市
王秀兰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
梁钊 河南省开封市
+ 更多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