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上海>

黄庆澜

[公元1875年-1961年]

黄庆澜为[公元1875年-1961年]

  黄庆澜(1875~1961年)
  黄庆澜,字涵之,祖籍江西景德镇,出生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清代副贡(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民国期间,历任上海 局局长、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上海特别市公益局局长等职。黄为发展教育事业,不惜巨资 ,独自创办三育中小学(今恒通路),自任校长达50年之久。黄庆澜清末自费赴日本考察教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其父支持下,创立三育初高等小学于梅白克路(今新昌路),民国2年(1913年)~4年,捐助三育经费2.13万元(银元)。由于捐资兴学有功,民国7年,受大总统特奖,给三等嘉禾奖章。民国12年,于境内恒通路租地建造校舍,至民国24年,在校学生达642人,由于办学成效卓著,多次受到国民政府嘉奖,获得各级嘉禾奖章8次。民国23年,在全市小学办学水平评比中,三育被评为甲乙等,在境内位居第二。民国26年八一三日军入侵上海,校舍全被日军炸毁,民国27年,黄在新闸路920弄租屋继续办学。
   黄庆澜信奉佛教,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民国26年初,上海成立慈善团体联合会救灾会(简称慈联会),黄任副主任,又兼任难民赈济委员会主任。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广大市民家业被毁,沦为难民,拥入租界,最多时达70万人。在黄庆澜、赵朴初等爱国人士倡导下,民国26~29年,先后在上海设置难民收容所50余处,收容难民达50万人次。中共江苏省委抽调党员,加强难民工作的领导,难民工作取得救济团体上层人士的支持,使收容所不仅解决难民的衣、食、住问题,还有计划地对难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育和文化教育。当时,赵朴初是慈联会的常委、收容所的主任,赵制订的难民教育训练支前计划,得到黄的认同,立即付诸实施,并以“移民垦荒”为理由,动员1200名青壮年难民,开往温州,辗转参加新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佛教净业社社长,曾被推选为市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1956年,三育中小学并入其他公立学校,黄因年事已高,不再兼任校长。

同年(公元187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