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回族人物

侯宝贤

[公元1901年-1971年]

侯宝贤为[公元1901年-1971年]

  侯宝贤(1901.8.20~1971.6.20),开封市人。生于开封延寿寺街。家境贫寒,祖辈以拾粪、熬盐为生。早年,3个妹妹先后染病因无钱医治而亡,遂发奋自学医术。1910年春至1912年,在开封十二祖庙街读私塾,并从外祖父习正骨、伤科。1912~1919年,在开封辘轳湾读私塾并习正骨科。20岁时,恰遇邻居失火,房东赠给他一箱医书,他如获至宝,逐本攻读。为理清人体经络系统循行分布,准确定穴,他动手捏制一个二尺多高的泥人,先在泥人身上试针,后在自己身上、头上体会针感,以观疗效。1919~1929年,在延寿寺后街劳动,并免费为人正骨疗伤。1929~1944年在延寿寺后街劳动,并自习针灸医术。1944~1956年,在开封市北土街开设侯宝贤诊疗室,正式开业针灸。1956年5月1日,弃个人行医,正式参加工作,在开封市公费医疗门诊部针灸科任针灸医师,并任针灸科负责人直至临终。
  侯宝贤用针灸治疗的首例病人是一位患"发痧"(急性胃肠炎)的熬盐工人。他让患者躺下,给患者放血扎针,停针片刻,腹痛吐泻顿止。从此,他会扎针,不花钱能治病的消息在穷人中不胫而走,求医扎针的人日见增多。他不分昼夜,随来随治,凡是穷人,分文不取,深受大家的爱戴,称他为穷人的"扎针先生"和"侯神仙"。
  在从医的道路上,他礼贤下士,多方积验,勇于实践,善治疑难杂症。一日,他听说曹门外来了一位拉骆蛇的郎中,治"闪腰"有奇效,就不耻下问,多次登门请教,应用临床,为许多腰痛患者解除病痛。他对脱骨疽(脉管炎)、先天性解颅症(脑积水)、呃逆及外科手术后胀气等均有独特疗法。1961年,一位木工患者足趾已变黑,足小趾已明显坏死,市内不少医院诊断为"脉管炎",必须截肢。当患者求救于侯宝贤时,他决定用针灸做实验性治疗。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两个多月后病人坏死小趾脱落,保全了一条腿,病告痊愈。一女婴高烧不退,呕吐不止,头围大至78公分,头皮发亮,薄而呈透明状,头右侧骨缝已裂开,面色苍白,二目白晴,呈落日状,已7日无大便,脉沉细微,似有若无。经诊断为"先天性解颅症"。他取穴分两则,初取人中、印堂、合谷、大椎等,以醒脑开窍为主,继取肾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强壮穴,先补先天不足,后充后天之实。经3个月治疗,患儿可独自站立,6个月后头围减小4公分,3年后除头颇略大于正常儿童外,其余基本正常,智力发育良好。
  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并用于临床实践,创立了小、轻、少、快的侯氏针灸法,自成一系,名震中原,成为解放初期河南三大名医之一。他主持开封市公费医疗门诊针灸科数十年,除治病外先后多次举办中医进修班,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并亲自带徒一百余人,遍及国内,有的已成为著名医学专家。著有《针灸配穴精义》、《马丹阳十二穴发挥》、《针灸临床治疗三十病》、《针灸医案选》等。他毕生倾注於对"针灸穴性的研究",在《针灸配穴精义》中辑先人之优,汇个人之长,提出针灸穴性如同药性,针灸配穴如同药物配方,指出"某穴与他穴佐使,犹如用药,配伍相得,疗效益彰;若不知穴性功能,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疗疾,且能危疾"的学术思想,并有多宗医案收入河南省名老中医集锦。传记收入《中国国情总览》、《河南省卫生志》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连续被选为河南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1年6月20日在开封去世。
  子侯书屏和儿媳李凤英继承侯氏针灸法,并发扬光大,应邀到尼日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针灸行医十余年,尼日利亚《民主报》,曾以整版的篇幅并配以大帧照片用英文进行报道。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