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临沂市>

王良

[汉]

王良为[汉]

  王良,字仲子,东汉东海兰陵(今苍山)人,王良出生在兰陵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勤奋好学,刻苦攻读。先习《小夏侯尚书》(西汉宣帝时夏侯胜通晓《尚书》,称大夏侯,其从兄之子夏侯建,从胜字,号小夏侯),对儒经书之一的《尚书》下了很大一番苦功。因此,青年时代的王良就成了一名造诣很深、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无心仕途,称病在家不去做官,隐居乡里耕读度日。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养成了勤俭朴素的好习惯。当后来时局平定后,他在家乡办起了一所学校,教授学生。由于他学问深厚,远近闻名,又加他教学有方,一时名声大振,学生云集,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以“小夏侯尚书教授千余人”,于是震动了京师。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建都洛阳,年号建武。东汉建武二年(26年),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他没有答应,因他无心做官,便婉言谢绝了朝廷派来下诏书的使者。
  建武五年(29年),正值东汉王朝初建,大局方定,百废待兴,朝廷广需人才之际,于是朝廷发布诏书,征聘一些有名的“处士”到京城任职。这时被征召的士人中有会稽郡的严光、东海兰陵的王良等人。
  会稽郡的严光,原来是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可是兰陵的王良怎么会引起朝廷的注意呢?当时朝廷正在广征天下异能之士,凡是通一经、教授十一人以上者,懂得《逸礼》、《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历算、音律、月令、兵法、小学、史篇、医术、《本草》的,地方官就替他准备好车马,送到京师里。当时王良熟读经书,且对《尚书》有很深的造诣,学生云集,教授千余人,名噪一方,被征召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良虽然无出仕,但朝廷再三派者前来相请,实在无法推辞,才离别了故乡兰陵,来到了京师洛阳。朝廷拜王良为“谏议大夫”,食俸八百石。在任谏议大夫期间,王良忠于职守,一心为国,勤恳办事,“数有忠言,以礼进止,朝廷敬之”。后调任沛郡太守,赴任途中行到蕲县,称病不赴,官属皆随就之,王良上 书 要求辞职还乡,但又被征召为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30年),王良代宣秉任大司徒司直,食俸也增至千石。在任期间,虽居官多年,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严于律己,克己恭俭,谨言慎行,为政清廉。他住在简陋的官舍里,用的是粗糙的家具,使的是陶器瓦罐,连穿的衣服、盖的铺的被褥全都是自己家里织的粗布。他既无府第,又无姬妾奴婢,就连结发妻子也没有接进京城居住,仍留在家乡东海兰陵。
  王良任职期间,京城里有一同僚好友名叫鲍恢。此人性格耿直,不避- ,与另一位名叫鲍永的号称京中“二鲍”,连皇帝都常说:“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鲍恢先是担任都官从事,后担任司徒史之职。有一次司徒史鲍恢因公到东海出差,途经兰陵,他早知道王良的恭俭和清廉,这次特意到王 中一探究竟。鲍恢到了兰陵,来到王良的故乡。村民们把他引到一农舍前,只见茅屋低矮,柴扉虚掩,鸡鸭啄食,一派农家景象。鲍恢正左顾右盼,欣赏着农家风光,只见一位农妇,身穿粗布衣裙,背一捆柴火,沿着田间小道而来。农妇近前见来了客人,便热情地将鲍恢让到家中。鲍恢通报了姓名,说是王良的同僚好友,出差东海,途经兰陵,特来看望夫人,想为您捎封信给王大司徒司直。寒暄过后,鲍恢真想不到他面前的这位农妇竟是王良夫人。王夫人杀鸡具黍,款待京师来的客人。鲍恢见其家中十分清贫,敬佩地对她下拜行礼。鲍恢离去时,王夫人以农家特有的忠厚和好客,将鲍恢送出家门,并要他转告王良:家中平安,不要挂记,薄田数亩,足以供食。鲍恢离开兰陵的时候,心里对王良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并叹息其家中如此简朴。回到京城,向同僚们说起王 中的情况,“闻者莫不嘉之”。满朝文武都赞赏王良的贤德。王良居官恭俭,从政清廉,深得满朝文武百官的称赞,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说他这是沽名钓誉,想往上爬。王良对此冷嘲热讽忧愤无比,做好人实在太难了,加之积劳成疾,身体渐感不支。后以养病为由,辞官回到久别的故里——兰陵。故乡的山格外青,故乡水格外甜。清晨,听雄鸡唱晓,见农夫下地;晚间,看故乡月明,夫人夜织。这是京都所未有的乐趣。他有时卧榻沉思,考虑这些年的宦海生涯,深感仕途的凶险,今是昨非一夕间,不免令人心寒。他想到和他同时被召的会稽严光,当刘秀登基当上皇帝后,他并未因是当朝皇帝的老同学而去自投门子,恰恰相反,倒是改名隐居,无意仕途。后来虽然终被从齐国查出,多次征召,把他召到京城洛阳,任以谏议大夫之职,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有人要以“大不敬”的罪名治他的罪,还是皇帝说情:“自古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亦各有志。”后来严光归隐,耕钓于富春山中。他佩服严光,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
  王良回到故乡不到一年,朝廷又派使者送来诏书。王良病体还没有痊愈,有心不应召,又怕得罪朝廷,后果不堪设想,只好强支病体,辞别家人和兰陵故土,再次赴京都洛阳任职。当王良走到荥阳时,由于路途劳顿,病体沉重,再也走不动了。他住在一个旅店,不想一住就是多日。在旅中,偶然想到附近有一位朋友,于是就想找这位朋友聊聊。他的这位朋友原是他昔日的一位同僚,因看不惯当时官场的腐败而隐居乡里。当他知道王良进京任职路过此地并要见他时,他拒不相见,并扬言说:“王良也不嫌麻烦!刚回家还不到一年,又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去做官。那腐败的官场他还没领教过吗?那官瘾还没过够吗?我再也不愿见到他。”王良听到朋友的这番话,心里感到非常惭愧。到此,他不想找那位朋友进行辩解,在旅店又住了数天,便打定主意:待病体稍安,就返回故里。后来,朝廷又多次征召,要他到京都洛阳赴任。他总是以身体有疾为由,再三谢绝了。闲暇时,王良瞅着妻子满头白发,深情地说:“别人做官,封妻荫子,富贵荣华,子贵妻荣;我做官,两袖清风,来去空空,你跟着我可要一辈子受苦了。”王夫人总是淡淡地一笑说:“富贵荣华,过眼云烟;粗茶淡饭,格外香甜。靠自己双手所得,享用起来心里踏实。这有什么不好?”从此以后,王良再也没有到外面去做官。他全家住在兰陵农家低矮的茅屋里,粗茶淡饭、土布裤褂,勤俭度日,心安理得,好不快活。后来光武帝刘秀到兰陵来,专门派使者去询问王良疾苦。此时的王良已老病缠身,久卧病榻,不能言语了。时隔不久,王良便终老于故乡兰陵。
  王良的一生,虽身居高官,食俸千石,而恭俭清廉,一尘不染。这除了他熟读经书,立志报国为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故乡兰陵这块土壤造就了这位品德高尚的人。故乡北面的文峰山上也长眠着春秋时期这样一位伟人——季文子,“相三君而无私积”,这种高尚品格是王良为官清廉的基础。其妻亦不慕荣华,不入官府,也是受季文子之妻粗食布衣的影响。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