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人物

关百益

[公元1882年-1956年]

关百益为[公元1882年-1956年]

  关百益(1882~1956.1),原名葆谦,曾用名益谦,字百益,后以字行,满族,开封市人。关家原住开封城内里城。关百益之父关魁征,光绪二十七年(1901)去世。1922年5~10月,冯玉祥任河南省督军,10月,他下令遣散满蒙旗营,关百益一家从里城搬出,过平民生活。关百益的夫人田玉芝,是河南博物馆的技术员,善绘画,兼墨拓工作。关百益著作中的许多插图,都是她绘制或墨拓的。田玉芝共生两男一女,1972年去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关百益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曾任北京第三中学堂校长、北京第一中学堂校长兼八旗高等学堂校长。1913年,以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为基础,成立北京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关百益任该所参事。后赴辽宁省锦县任商埠局第一科科长。1917年返回河南,初任河南省教育厅科员,后曾任河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河南省长公署秘书。1927~1929年任重修河南通志处纂修。1930年12月至1935年12月,任河南博物馆馆长。1936年至1938年5月开封沦陷前,任河南通志馆纂修。
  关百益任河南博物馆期间,成立了博物馆理事会,制定《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这是河南博物馆建馆后的第一个条例,亦是中国博物馆界较早的法规之一。他关注专业人员的培养,当时馆中有古物研究员、植物搜集研究员、动物搜集研究员、植物和动物练习生及一些技术员。关百益重视文物的征集和收藏工作。当时馆藏文物,有1923年在新郑发现的古铜器百余件、碎铜器600件;1929年秋至1930年春,在安阳殷墟发掘获得的甲骨片和其它器物;汲县出土的铜、陶、骨器千余件;汲县、洛阳、广武、浚县等地出土的甲骨、金石、陶、玉、牙角等物;开封相国寺、鄢陵等地移交的瓷器;开封相国寺、鄢陵、洛阳等地交来的古货币及各色织品杂物。1931~1935年期间,还征集大量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当时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的馆藏堪称全国第二位。关百益很重视陈列展览工作。当时条件较差,他将文物标本库房当作陈列室,保管员担任讲解员。共设19个专题陈列部,有岩石部、民族部、杂品部、偶俑部、植物部、动物部、甲骨部、古物部、石刻部、经卷部、仪器部、特别陈列室等。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吸引很多观众。据统计,1931年2~12月,参观的人数达三十六万多人次。1935年10月至1936年1月,关百益将馆藏的8件新郑古铜器精品运往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展出。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接待的中国文化展览。在赴英国之前,这8件精品在上海预展6个星期。
  关百益是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学者。他对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皆有很深的造诣。
  1930年6月,殷墟出土的3656片甲骨及其它文物移交给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1931年春,这批文物又移交给河南博物馆。时任馆长的关百益带领馆中专业技术人员对这批文物进行分类编排、摄影、墨拓,先后编著《殷墟文字存真》、《殷墟器物存真》、《殷墟器物征存初稿》3部书。《殷墟器物存真》共3册,成书于1929年12月,1930年3月出版,书中收有金石器、玉陶器、甲骨牙角器、贝壳等。《殷墟文字存真》为线装16开本,共计8册,1931年6月出版,该书收入甲骨拓片800幅,龟甲卜辞600片,兽骨卜辞200片。书中拓片精细,图版印刷清晰,是研究甲骨文的宝贵资料。
  1923年8月,河南新郑县城关镇发掘出土文物七百余件,内有较完整的青铜器百余件,带铭铜器两件,当时驻守郑县的陆军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将这批文物运至省会开封,并组织学者用4个月时间,编箸《新郑出土古器图志》一书。但该书成书时间短,定名不准,器物未经修整,所制图版不太清晰。关百益又进行研究,补充一些器物,编著《郑冢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两书。《郑冢古器图考》12卷,1925年出版。该书以三礼名物制度与新郑出土古器物相印证,对新郑出土的60余件古铜器的尺度、造型、纹饰及用途进行详细考证,特别对周王子方器铭进行考证,著有《周王子颓器识考》一卷。此卷除收入《郑冢古器图考》中,并载入《河南金石志》中。关百益还将王国维、马吉樟等人的不同意见收入该书中。《新郑古器图录》2卷,1929年出版,共收录完整的器物93件,图版清晰,器物经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马衡等人进行鉴定。郭沫若对此书十分关注,说:"新郑器物余均未见,近有关百益氏编著《新郑古器图录》一书,采收其青铜器九十三件事,并别录考释诸事为一卷以附之,始得识其大略。"郭沫若还对该书中的"周王子方器"、"乙类方壶子"两件文物进行了研究。
  关百益对龙门石窟研究的著作很多。1913年,他任北京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参事时,利用工作之便,已开始从事龙门石窟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1913年整理的《龙门四品手稿》,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图书室。1922年撰写《龙门二十品释证》。1929年编纂《石华》一书(2集8册),该书选取龙门自北魏至唐代石刻之精华,收录老君洞、宾阳洞、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火烧洞、老龙窝、石牛溪、王祥窑、双窑中的石刻造像之精品,是研究龙门石窟的重要参考书。1930年编著《老君洞石墨撷英》。1931年后,编写《伊阙石刻志》40卷,因限于资金,未能付梓,该书手稿已不知去向。30年代初写的《伊阙石刻图表》,1935年出版。该书中的造像图,皆采自光绪三十年(1904)法国人沙畹所摄百余幅图片,这是龙门摄影最早最完备的图片,有文字著录二千二百余品之多。该书图文并茂,保存了龙门石窟遭受帝国主义及民族败类破坏、洗劫前的面貌。1936年冬,关百益再次赴龙门考察。他按山逐洞摄影,发现一些新佛像、唐碑,此次共摄影三百余幅。以此为基础编著《伊阙古迹图》一书,1937年出版。关百益利用调查搜集的资料,还编著《伊阙魏刻百品》、《伊阙魏刻百品释证》、《初拓伊阙造像文字百品》、《伊阙石墨撷英》、《老君洞知名造像图谱》、《伊阙石刻著录表》、《伊阙石刻著录表序》、《伊阙石刻图解》、《伊阙石刻志节略》、《伊阙石刻志叙录》、《伊阙唐刻百品》、《伊阙造像题记》等。
  20年代关百益便致力金石研究。1930年9月编著出版《南阳汉画像集》。30年代,他对河南省的重要石刻及博物馆藏石刻进行系统的考证。著有《河南石志》、《响堂石刻志》、《宝山石刻志》、《山泉石刻志》、《河南石志分类说略》、《河南石志序例及说明》、《审美堂藏石录》、《石刻存稿》、《繁塔石墨撷英》等。1932年,关百益从洛阳张氏处得汉残石百余块,他以行字多少为次序编成《汉熹平石经残字谱》一书。研究魏经,又著有《魏石经考》、《魏三体石经尚书春秋残石序例》、《魏三体石经残石释证》、《魏正始石经残石影本附跋》、《魏正始石经春秋尚书残石跋》等。关百益任河南通志馆纂修,在《河南通志·金石志》同时,又《河南金石志》40卷及《河南金石志图》,收录新郑、洛阳的彝器、洛阳的石经、南阳画像石、北邙一带的墓志及龙门、巩县石窟寺的造像。该书出版,颇受文化界的重视。《河南金石志图》一书,系从《河南金石志》辑录的精品,分正编、附编。正编4集,收录的器物以金石为主;附编2集,收录以陶、玉、砖瓦、角、骨、龟甲兽骨文字为主。他编写的金石著作还有《金石书目》、《金石史》、《关斋金石文存》、《河南金石志谱》等。
  关百益是颇有影响考古学专家。写有《考古浅说》、《考古津梁》等。1936年,他应河南博物晨光读书会的邀请,主讲《考古学大意》,对考古学的定义、范围、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考古学大意》在1936年《河南博物馆馆刊》上连载发表。
  关百益对古代货币、如意等文物亦颇有研究。货币专著有《东亚民族国币举要》、《泉景目录》、《泉景》、《方城币谱》、《跋抄本武露谷钱谱》等。1931年河南博物馆珍藏有安南赠给清廷的9柄如意。他对这批如意逐件进行研究,编写《登封如意图考》。9柄如意后来保存在台湾。
  关百益乃书画名家。1934年在省会开封举办河南省现代书画展览会,展出关百益《樊楼灯火图》、《满域风雨近重阳》等5幅绘画作品及行楷《林屋山人墓志》拓本、行楷《闻喜赵君墓志》拓本2件书法作品。《二十世纪开封书法作品选集》收录有关百益隶书《胜日寻芳》轴一件,篆书《河津龙门》行书题款一件。
  1938年6月开封沦陷,关百益为保护文化珍品滞留开封。日伪政府曾任命他为盐务局税务会计科科长,1941~1944年又任伪河南通志馆编纂。对伪职关百益开始坚辞不就,日本宪兵队特务绑架其亲属,他-就任。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张钫介绍,关百益赴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主讲考古学、先秦史、民俗学等课程。1956年1月16日在西安去世。
相关院校:

西北大学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张乐天 (1882~1974) 近现代画家 河南省开封市
段世垣 (1882~1914) 河南省三门峡市义马市
张宗祥 (1882~1965) 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 浙江省嘉兴海宁
谷寿夫 (1882~1947) 亚洲日本
冷遹 (1882~1959) 江苏省镇江丹徒区
+ 更多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
林伯襄 (1878~1956)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
苗青云 (1896~1956) 河南省开封市
张炳炎 (1880~1956)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李遇庚 (1917~1956)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
钟妹子 (1877~1956)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
蔡桂勤 (1877~1956)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 更多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