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回族人物

白寿彝

[公元1909年-2000年]

白寿彝为[公元1909年-2000年]

  白寿彝(1909.2.19~2000.3.21),回族,开封市人。5岁即读私塾,12岁考入外国教会在开封办的圣安德烈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到上海考取文治大学。1926年转学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读文科二年级,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时任中州大学文科主任)直接教诲。1929年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史。1932年研究生毕业,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及禹贡学会。
  白寿彝从2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回族史的研究。1936年发表《从恒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用严密的研究成果论证在唐天宝年间,中国同大食的这场战争之后,中国国势并不"绝迹于西方",而且唐在西域仍保持相当的势力。战争带来的偶然性影响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及伊斯兰教义开始有中文的记录。1937年他发表《论设立回教文化研究之需要》,并代顾颉刚先生撰写《回教文化的运动》。1937年他撰著的《中国交通史》出版,在国内外史学界享有声誉。该书出版不久即被译成日文。日译本序言称白寿彝是"中国史学界的俊秀之士"。1937年白寿彝又参加顾颉刚组织的西北考察团,到绥远、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进行民族、宗教、水利考察。1938年,白寿彝任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教师。1940~1945年,他相继被聘为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昆明任教期间,他利用节假日走遍二十多个县乡,对当地回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宗教进行祥细地调查。抗战期间,他主编《月华》、《云南清真译报》,宣传民族团结,共同抗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白寿彝担任文通书局编译所副所长,主持《文讯》月刊的出版工作。在国民党-的环境中,《文讯》不断刊出一些党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作家的作品。1946年,他又被南京中央大学续聘为历史系教授。
  1949年7月,白寿彝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新中国史学会,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协助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1954年,参与发起创办《历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并《回民起义》资料。1956年,白寿彝被评为一级教授,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参加拟定全国科学规划。1962年,他作为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达卡举行的国际历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会上宣读《中国穆斯林的历史传统》,向世界介绍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和现状。1963年他受高教部的委托,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1979年《中国通史》编委会成立,白寿彝任总主编。1980年,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办史学研究所,致力于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回族史的学科建设。1980年,由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该书一出版,即被译成英、日、西班牙文等版本,并获全国政治理论通俗读物一等奖和国家优秀教材奖。1982年,他作为团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阿尔及利亚召开的国际伊斯兰学术会议,提交《中国穆斯林的学术传统》论文。1982年9月,白寿彝应邀回开封参加母校(河南大学)第七次教学、第十二次科学讨论会及母校诞辰70周年庆祝活动。25日校庆纪念日那天,他向全校师生作了《关于目前史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随后又在历史系史学科学讨论会上作《开创史学工作新局面》的报告。1983年,他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办古籍研究所。1985年,他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中、外史学史研究座谈会。1986年白寿彝完成《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的撰写,同年在大连主持召开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白寿彝研究回族史近半个世纪,所撰写的文章,主要收辑在《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一书中。另还编著《中国回教小史》、《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回教先正事略》、《穆民文选》、《回回民族的新生》、《回族人物志》等。1999年,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总书记亲笔致信祝贺,对《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一定会有益于推动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
  2000年3月21日,白寿彝在北京去世。
相关院校:

燕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年(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