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河南省> 开封市>

陈素真

[公元1918年-1994年]

陈素真为[公元1918年-1994年]

  陈素真(1918.3.20~1994.3.29),女,原名王佩玉,曾用名王若瑜,祖籍陕西省富平县。生父王秉璋。养父陈玉亭,开封县袁坊乡南北店村人,而陈素真自幼在开封城内生活,家住北道门街、西后街,后住吹古台街。1926年中秋,拜豫剧名旦孙延德为师学戏,学戏的地点在曹门里王清云家。1928年2月22日,王佩玉改名陈素真,与张玉真、王守真在开封相国寺同乐舞台,首次登台演出,成为豫剧早期做出过开创性贡献,成名最早的一位女艺人。1930年春末夏初,陈素真演《反长安》,扮演杨贵妃,因唱腔变调,观众喊倒好,被轰下舞台。
  开封演戏失败,1930年10月7日,陈素真到杞县农村搭台演戏。为了练好腔,她每天早晨坚持喊腔,经过一年多的苦练,她的小细腔,练成了金钟玉磐般洪亮、悦耳、耐唱的好腔。她不满足老唱腔的老唱法,结合演出《三上轿》,苦练到痴迷的地步,走着唱、去厕所唱,甚至梦里也哼哼,终于创出一句一个彩,整场戏满堂彩的新唱腔。《三上轿》的新唱腔,到处被戏迷传唱,传遍了开封和豫东,有的地方两天就请她重唱一次,这是那时豫剧界破天荒的事。创新唱腔救活了《三上轿》,陈素真亦成为红极一时的大主演。她同时又对豫剧旦行的化装,诸如贴鬓、画眉、画眼及运用胭脂、粉、口红、干油、眉笔等,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陈素真在杞县整整4年,后应同乐舞台单经理之邀,1934年9月24日又回到开封。首演《反长安》,因唱法新奇、化妆新颖,而一鸣惊人。接着上演旦角门的《樊梨花征西》、÷桂英征东》、《姚刚征西》、《燕王征北》及《双阳公主》、《对松关》(《秦英征西》)、《大祭桩》等戏,连演一个月没重戏,海报上只要有陈素真三个字,总是爆满。同年阴历十月间,她回到开封仅两个月,就被观众赞誉为"河南的梅兰芳"。同年陈素真结识了豫剧改革家樊粹庭。樊当时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他接管经营同乐舞台后,将30年代的旧式舞台设计改建成现代化的舞台,并将同乐舞台改名为豫声剧院。同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剧院、戏装、制度、演员的精神面貌都发生根本变化。同乐舞台时的观众,大多为劳动民众,而豫声剧院的池座里坐的全是衣冠楚楚的上层人士,每天晚上都有官员来看陈素真的戏。一天相国寺从西角门起忽然黄沙铺地,警卫森严,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带着妻子儿女来看陈素真主演的《凌云志》。1935年初,陈素真创造独特的水袖功。她又在樊粹庭指导下,吸取京剧的艺术精华,在豫剧的唱、念、做、打、化装、水袖、扇子、辫子、台步、身段、眼神、笑靥等方面,有许多独创。1935年6月,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来开封,在人民会场演出《青霜剑》。陈素真看了这场戏,学一个动作,她还专为程砚秋演出《义烈风》。程砚秋回北平后,给她写一条幅,上句是"清萍白璧原无价",下句是"海马云龙自不群",落款是"素真女士指正,御霜程砚秋"。1936年春,上海百代公司来开封为陈素真灌制10张唱片,其中《三上轿》4张,《霄壤恨》2张,《义烈风》1张,《柳绿云》1张,《涤耻血》1张,《三上关》和《春秋配》共1张。这是豫剧首次灌制唱片,她因疲劳过度而嘶哑失声。1936年5月,另一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来开封演戏,提出想看《涤耻血》,陈素真因嗓坏无法演出,回北平后尚小云将该剧情提纲改编成《绿衣女侠》演出,并与梅兰芳各给陈素真写一横幅,裱好寄来。
  1937年4月,陈素真随樊粹庭去北平学戏。她看了程砚秋、荀慧生、毛世来等京剧名家的演出,又向范富喜、赵绮侠等著名京剧艺人学习武功,眼界大开。"七七"事变后,她仓促回河南商丘,同年七八月份在商丘朱集车站成立狮吼剧团,同年冬随狮吼剧团回到开封。首演《涤耻血》,演出中她展示北平学来的武功,同时又将京剧的锣鼓经移植到豫剧中来,一班青年演员表演的全是京剧的武打,引起轰动,天天演出场场爆满。她与当时走红的司凤英、常香玉,被观众评为三鼎甲,陈素真名列榜首,荣称"状元"。
  1938年5月开封沦陷前(6月6日开封沦陷),她随樊粹庭西迁,经许昌、南阳到内乡县马山口。1939年底又由邓县到洛阳。在洛阳演七八个月的戏,大多是义演。当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卫立煌驻守洛阳,卫是她的观众,每星期六必接陈素真唱堂会。常看陈戏的还有何应钦、白崇禧、陈诚、汤恩伯、孙连仲、孙桐萱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及华侨领袖陈嘉庚。时为抗战国共合作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曾数次看她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伉俪箭》。
  1940年8月,陈素真随狮吼剧团赴西安,在南苑门三山戏院演出《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霄壤恨》、《凌云志》、《义烈风》、《伉俪箭》、《柳绿云》、《三拂袖》、《桃花庵》十出大戏,被西安观众称为"豫剧大王"。1941年夏,当时颇有社会地位的虞洽卿乘飞机经过西安,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招待他看陈素真演出的《涤耻血》。他喜欢陈素真的戏,又见其穿着朴素,欲认为义女,并打算用飞机接她去上海演戏,陈素真没有领情。虞到重庆后,书写"艺术超群"横幅,装裱后寄给陈素真。
  1940年10月,陈素真去重庆,在重庆结识著名画家关山月,关山月给她画一幅月季花,又结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老舍给她书写一件长条幅。1943年四五月间,曾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的河南人张钫在重庆找到陈素真,说河南闹旱灾,要她回河南为灾民义演。同年5月,她离开重庆到洛阳义演,一直演到1944年初,始去西安。1946年春,陈素真回到离别8年的开封,在人民会场连续15天进行义演,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赠"义举可风"匾。后又到杞县为赈灾义演半个月。回到开封,因没满足伤兵看《三上轿》的要求,家被砸,她出逃北平。1947年秋返回开封。1948年七八月份又在和平剧院(原豫声剧院)继续演出。
  1949年初,陈素真首次到郑州群星舞台演出。舞台位于德化街一条又深又窄的小胡同里。当时正值寒冬,她就在这个八面透风,能容纳2000千人的席棚里连演一个月,不仅场场瀑满,甚至连人行道也加了凳子。这是舞台从未有过的兴旺景象。1949年夏,陈素真再赴郑州群星舞台,演出《女贞花》。适逢雨天,舞台露雨,观众将联椅上的大红色棉垫顶在头上继续看演出,两边站立的观众一动也不动。郑州观众雨中看戏使她十分感动,散戏时谢了个圆圈躬,这是平时绝没有的事。1950年陈素真应邀两次赴汉口演出。1953年调河北省邯郸东风戏校任教。1954年带团回河南演出,先在郑州大石桥北一个为她专修的场地演出,连演一个月,引起轰动,同年又在开封人民会场演出二十多天。1957年3月赴北京演出《宇宙锋》等剧,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同年6月去北京治疗喉病,居田汉家将近一个月,田汉赋诗《赠陈素真同志》。同年夏在北京与梅兰芳合影。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破孩,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住天津远郊军粮城小站,3间民房,低矮简陋,但她学习不懈,床头上放着《诗经》、《楚辞》等书。1979年平反,安排在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后被选为河南省政协五届常委、中国剧协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应开封市委宣传部邀请,1979年3~10月,到开封戏校任教。除教学外,还指导学生排演《宇宙锋》、《洛阳桥》、《拾玉镯》等剧目。同年9月赴郑州,为河南省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代表演出3场。很多代表看过陈戏后赞不绝口,称"豫剧皇后,名不虚传"。后又在郑州百花剧场演出二十多场,场场爆满。以后又在开封人民会场、开封剧场演出二十多场。1980年3月,陈素真赴郑州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报演出,同年赴兰州演出《反长安》等剧目。
  1991年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情系舞台》为名出版了她的长篇回忆录。1994年3月25日,应"全国豫剧名丑大赛"组委会邀请,陈素真从天津抵郑州,作为特邀评委,参加豫剧名丑的评选工作。3月29日下午1时15分在郑州病逝。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