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中山人物

郑君里

[公元1911年-1969年]

郑君里为[公元1911年-1969年]

  郑君里(1911—1969)
  曾用名郑重、郑千里,祖籍三乡平岚村(今南村平南片),清宣统三年(1911)12月6日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电影导演、演员、电影理论家,政协全国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自幼家境贫苦,在上海广东会馆免费义学读初中,1928年考入田汉主办的上海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在学校南国社参演《莎乐美》等戏剧,倡导学校戏剧运动,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组织摩登剧社演出《小偷》、《乞丐与国王》、《悭吝人》、《卡门》等进步戏剧,在《悭吝人》中饰演南医生而扬名。
  民国19年(1930),任左翼戏剧家联盟执行书记,负责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撰写文章《我国戏剧运动的鸟瞰》,发表于中共机关刊物《北斗》杂志上。组织大道剧社,演出《马迪迦》、《阿莱城姑娘》、《街头人》、《血衣》、《乱钟》等话剧。
  1932年,中共电影小组成立,左翼剧联部分成员加入电影公司,其加-华公司,担任演员或饰演主要角色的影片有《野玫瑰》、《火山情血》、《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奋斗》、《光明之路》《人生》、《兄弟》、《骨肉之恩》、《美人魂》、《大路》、《新女性》、《国风》、《天伦》、《迷途的羔羊》、《孤城烈女》、《陌生人》、《慈母泪》、《艺海风光》、《摇钱树》、《江南燕》等20多部。同时,还参演话剧《-灯下》《大雷雨》、《欲魔》《娜拉》《0》、《都会一角》、《秋阳》等,成为30年代知名电影和话剧演员。为《国民日报》副刊《影谭》专栏作家,发表大量文章,并完成著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和译作《演技六讲》。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戏剧三队队长、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下属孩子剧团教导员、中国电影制片厂导演。发表《抗战戏剧》、《论抗战戏剧运动》等文章,并拍摄激励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历时3年,于1942年完成,后又拍摄成纪录片《抗战特辑》,导演话剧《戏剧春秋》、《祖国》、《求婚》,完成译作《演员自我修养》。抗战胜利后,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电影名片《一江春水向东流》,该片影响广泛。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导演的影片有《我们夫妇之间》、《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纪录片《人民新杭州》、《光荣的创作》、《旭日东升》等。导演的电影名片《乌鸦与麻雀》获1943—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聂耳》在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最佳传记片奖。在戏剧、电影艺术理论上卓有建树。发表《为什么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关于“分”与“合”》、《关于影片〈宋景诗〉》、《谈中国电影的传统》、《炉边夜话》、《阮玲玉和她的表演艺术》、《一个优秀演员的一生》、《电影特性》、《〈枯木逢春〉艺术总结》、《谈主题拔高》、《从朝鲜学习归来》等文章。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6部影片的艺术总结),探讨电影特性、电影民族化、电影创新等问题,是其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是根据朝鲜的《红色宣传员》另行摄制的《李善子》。之后,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孩,1967年被以“保护性拘留”为名而投入监狱,经受两年多折磨,1969年4月23日含冤去世。1978年中共上海市委为其平反。
  


  南村村   南村村…… 详细++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