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潍坊市> 青州人物

赵太侔

[公元1889年-1968年]

赵太侔为[公元1889年-1968年]

   赵太侔(1889-1968),又名赵畸,山东益都人。1909年毕业于烟台实益学馆。辛亥革命后,曾任烟-政府科员、临淄县小学教员等职。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18年毕业后任济南一中教员。1919年又考取官费留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文学,继入该校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曾和当时留学美国的余上沅、闻一多、梁实秋等交往甚密,共同组织中国京剧在美公演,自任服装道具和舞台布置。1925年研究院结业回国,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和戏剧系主任,广州国民党青年秘书,广州中央美术学院筹建委员会委员等。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参加谈判收回九江英国租界。1928年任南京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秘书长。不久回到山东,先后任济南第一中学校长,济南实验剧院院长,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等。
  1930年赵太侔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易名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辞职,由赵太侔接任。赵太侔任职期间,继续增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撙节行政开支,兴建科学馆,改善教学条件,使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国民党 派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山东大学的进步学生,不断发起反帝爱国的-。赵太侔以其校长地位,对-甚感不满,采取说服、慑服等手段,冀图让学生“安心”读书,因此受到学生的反对。赵太侔又以“校纪不允,国法不容”为由,通过校务委员会议,两次开除进步学生,更加遭到学生的反对,加之山东军阀停发对学校的地方拨款,乃被迫辞职。1936年任北京陵源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太侔到重庆任国立编译馆编纂。1942年任国民政府训练委员会第三处处长。1944年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抗战开始时,山东大学内迁四川万县,旋即停办),赵太侔于1946年春再任山东大学校长。赵任校长后,对于美国军队占用青岛山东大学的校舍,会同总务长周钟岐据理力争,频繁交涉,终于陆续收回。为了广育人才,将原来只有文、理、工三院八系的山东大学,扩建为文、理、工、农、医五院十四系,并聘请了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为山东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赵太侔的政治态度有所转变。1946年进步教师徐中玉被国民党教育部认为有“共党”嫌疑,密电赵太侔查明具报,即予解聘。赵将密电转告徐中玉,并保护了徐。在1947年6月和1948年9月两次大的-中,身为校长的赵太侔虽然不同意-,但还是采取措施向国民党当局交涉,保释被捕学生。并且召开校务委员会议,决定被扣押学生不按学则规定,一律保留学籍。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令赵太侔乘军舰南逃,赵不愿再随国民党残余-,秘密转入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病房,迎接了青岛的解放。
  建国后,赵太侔历任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外语教研室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民革青岛市副主任等职。50年代后期,曾致力于汉字改革的研究工作,著有《汉字改革方案》、《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等文稿,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可惜在-中文稿全部丢失。1968年4月在“-”极左路线的残酷破孩下含冤逝世。1979年10月山东海洋学院举行追悼大会,为赵太侔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以上内容来自《山东大学百年史》P141)
同年(公元188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