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北京>

赵宝煦

[公元1922年-2012年]

赵宝煦为[公元1922年-2012年]

  赵宝煦(1922.11.18.-2012.1.21)
   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政治学家,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国际政治与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
   1922年11月18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里,自幼随父亲读书识字,10岁才入小学插班读书,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几次辍学。贫困的岁月里凭着勤奋刻苦取得优秀成绩,从初三到高三连续4年考得第一名得以免交学杂费读完高中。为追求光明,1943年冬毅然逃离日寇占领下的北平沦陷区,穿过日寇-线,辗转千里来到当时的“民主堡垒”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化工系就读。一年后转入政治学系,师从张奚若、钱端升等老一辈著名政治学家。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遂回到北大政治系继续学业,1948年毕业并留在政治系任教。1952年北大撤消政治系后,调至新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讲授马列主义基础,并先后任教研室秘书、副主任、主任至1960年。八年的教学工作使他系统地认识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成为人生基本原则,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1960年北大重建政治系,他是创始人之一。1964年政治系改名为国际政治系,先后担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虽然国政系成立仅两年就爆发了文革,但他在这两年里做的大量工作为国政系后来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文革后复出任系主任,以博大的胸怀不计个人恩怨,团结领导全系师生全力推进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响应邓小平关于政治学要“赶快补课”的号召,会同国内部分老一辈政治学者一道,为重建中国政治学会和恢复政治学教学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81年在北大国政系建立了政治学专业,1988年独立为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2001年扩展为政府管理学院。
  现为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国研究》学刊顾问,香港中国研究基金会名誉主席。曾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亚非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政治学评议组副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政治学基金组组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香港《中国研究》学刊主编,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执行局委员、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国际政治分卷)主编。
   在治学方面,赵宝煦教授涉猎很广而融会贯通,在政治学基本理论、中国政治、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和国际政治等方面皆有建树,成果累累。在政治学方面,1982年出版了《政治学概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材。1983年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学术演讲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并被译成日文、德文、韩文在日本、奥地利和韩国出版。同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1985年起正式招生,3年后培养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政治学博士。1985年在德国出版了《当代中国政治专题研究》。在国际政治方面,1985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政治博士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国情研究方面,白手起家,1988年在北大创办了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及咨询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亲自担任主任。针对学界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盛行的严峻局面,明确提出搞实证研究,反对坐而论道。中心出版了《国情与现代化》和《国情与世界》两套丛书,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政策咨询。曾承担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联合全国10所高校的政治学教师历时3年在全国进行3次大规模调查,出版了3本调查报告—《民主政治与地方人大》、《政治机构与党的职能》和《行政机构改革透析》。
   在学术交流方面,赵宝煦教授认为交流是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规律,不能自我封闭。1981年以来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参加会议,以交流促进研究,以研究充实交流,使交流步步深入。每到一地皆深入了解研究当地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发展以及学术成就,介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进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澄清外人对中国各种不准确的印象和认识,是“第一位在国外讲授当代政治的中国学者”。曾11次访问美国,在促进中美学术交流和加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方面做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两次访问台湾,为两岸学界的沟通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在近60 年的治学生涯中,赵宝煦教授从不以营造个人象牙塔为荣,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运用政治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发展急需的政治、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无论是著述还是演讲,“文以载道”的强烈使命感溢于言表,满腔赤子之情化作大量艰苦具体的实际工作而富有成效,显示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和杰出学者的优秀品质。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特别强-书育人,为培养青年后学竭尽全力。平生淡薄名利,实事求是,保持着一代知识分子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可贵学风。温良敦厚,平易近人。能书善画,诗文俱佳。1993年离休后接受返聘,继续指导博士生。2005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与时俱进,壮心不已。2012年1月21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其他主要著述:中国公共政策(英文版)(合著)、《台湾之未来论文集》;主编有《跨世纪的中美关系》、《国情调查与思考丛书》、《21世纪高校教材译丛》、《MPA文库丛书》、《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译丛》等。主要论文:《论中国统一和中美关系》、《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及其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横向分权与纵向分权(德文版)》、《说人间佛教(英文版)》、《论主权原则与台湾地位》、《崇尚和平: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台湾问题: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和为贵”、“中庸之道”与“武士道”精神—关于日本政治文化的思考》、《政治转型:从人治到法治》、《中国政治学百年历程》、《德国的走向》等。
  (主要资料来源:1.《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第138-139页。2002年9月,第39卷第5期,第86页;2.《学术界》,2001年第6期,第236-245页;3.《国际人才交流》,1997年第10期,第40-43页;4.《杏坛春永—祝贺赵宝煦教授从教55周年及80华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同年(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