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华阴人物

杨赐

[汉][?-185年,东汉时期名臣]

杨赐为[汉][?-185年,东汉时期名臣]

  杨赐(?—185年11月4日),字伯献(又作伯钦或子献)。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出身“弘农杨氏”,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
  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陈仓令,因病未就职,连辞三公礼命。后以高第迁侍中、越骑校尉。建宁元年(168年),于华光殿侍讲,教授汉灵帝刘宏。历任少府、光禄勋、司空,因灾异被罢免。建宁三年(169年)拜光禄大夫,又代袁隗为司徒,因直言劝谏被免,再拜光禄大夫。光和元年(178年),因屡现灾异,杨赐与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陈述时事。后为国三老,转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
  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灵帝争辩而被罢免。后灵帝移居南宫,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 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身份回府。中平二年(185年),再-,不久即去世。追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 杨赐少年时便传承家学,研习儒术,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子弟,州郡屡次礼命都不接受。
  后来,才受大将军梁冀的征辟,但杨赐并不以此为荣,反而不大愿意。出任为陈仓令,因为疾病没有赴任。朝廷派公车特征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后来才以司空所举高第,迁为侍中、越骑校尉。
  教授灵帝
  建宁元年(168年),当时年幼的汉灵帝应当学习儒术,于是下诏给太傅胡广及三公,要求他们选精通《欧阳尚书》、《桓君大小太常章句》而素有盛名的人,三公因此举荐杨赐,于是以杨赐及刘宽、张济于华光殿中侍讲,教授灵帝。后迁任少府、光禄勋。
  直言无讳
  建宁二年(169年),当时青蛇出现在御座,灵帝询问杨赐缘由,杨赐于是封书上奏直引典故劾奏内官。
  熹平二年(173年)二月,出-。同年七月,杨赐被罢免,改任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光禄大夫原秩为二千石,此为加秩,是给杨赐的特殊礼遇)。
  熹平四年(175年),杨赐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奏,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灵帝同意他们的建议,遂命蔡邕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五年(176年),代袁隗为司徒,当时朝廷授人爵位,没有次序,而灵帝非常喜爱游玩。杨赐因此上 书劝谏,言辞恳切。后来因为征辟党人而被罢免,又拜光禄大夫。
  光和元年(178年),嘉德殿在白天出现明暗两道彩虹,灵帝厌恶这种天象,引见杨赐及议郎蔡邕等人入金商门崇德署商议此事,使中常侍曹节、王甫主持问询。杨赐仰天而叹,答道:“我每次读到张禹传,没有一次不感到愤怒叹息的,张禹既不能竭力尽忠,畅言治国之道,反而留心自己的幼子,乞求让他女婿由远地调回近任。朱游想得到尚方斩马剑来处治他,确实有理由。我凭借浅薄学识,受任先帝之末,世代受宠,无以报国。学浅而以要事相问,想要死而后已。”杨赐于是上疏极言陈说时事,弹劾受宠的乐松等人逢迎帝意,不务正业,并请求斥退妄臣。
  奏疏上呈后,被曹节偷看,不和其意。事后,蔡邕因直言而被流放朔方,杨赐因帝师身份,得以免咎。同年冬,灵帝前往太学行礼,以杨赐为三老。后再迁少府、光禄勋。
  光和二年(179年)十二月,因司徒刘郃于十月为宦官诬陷下狱死,因此以杨赐再次出任司徒。灵帝想造毕圭灵琨苑,杨赐又上 书劝谏。但因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认为可造,于是灵帝下诏建苑。
  光和三年(180年)九月,杨赐因病被罢免。不久,拜太常,并赐御府衣一套。
  疏陈黄巾
  光和五年(182年),杨赐接替许戫任太尉。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杨赐受诏入宫与群臣议论此事。但他因恳言谏灵帝而违逆灵帝,灵帝于是以发生起义为借口将其罢免。
  在张角未起义前,利用旁门左道来扇动0百姓,天下人纷纷扶老携幼前往归附。杨赐时任司徒,与掾属刘陶商议道:“张角等人逢大赦也不思悔悟,反而变本加厉,如今若是下令州郡逮捕讨伐,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加速祸患形成。应该严令刺史及二千石(泛指郡太守、国相、都尉等),简选流民,派人将其送回原籍,借机削弱其党羽,然后诛其首领,可不费力平定,你看如何?”刘陶答道:“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杨赐于是上 书陈说此计,恰好他被罢免,此疏便被留在宫中。
  灵帝移居南宫时,看到了此疏,感悟之下,下诏封杨赐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当初,杨赐与刘宽、张济一道为灵帝讲学,他认为不应自己一人受封,于是上 书请求分出食邑给刘宽、张济,灵帝于是封二人及其子爵位。不久后,杨赐又担任尚书令,数日后出任廷尉,杨赐以自己并非世代法家出身,于是坚决推辞。灵帝命其以特进身份回府。
  倍极哀荣
  中平二年(185年)九月,杨赐接替张温,再次出-。
  同年十月,杨赐去世。灵帝身穿丧服,三天不上朝,赠东园棺椁、衣物,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并下诏哀悼,命左中郎将郭仪为使持节,追赠杨赐骠骑将军司空印绶。等到安葬时,灵帝命侍御史持节送葬,兰台令史十人遣羽林骑士轻车介士,前后都奏响鼓吹,又下令骠骑将军下属及司空仪仗队伍送葬至墓地。公卿以下都参加了葬礼。赐谥号文烈。以其子杨彪袭爵。次年的小祥祭,公卿又参加了。[21-22]
  蔡邕撰有一篇《太尉杨赐碑》,存于《蔡中郎集》及《全后汉文》。
  
同年(18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