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人物

叶邦瑾

[公元1925年-1946年]

叶邦瑾为[公元1925年-1946年]

  1946年8月17日下午,一个遍体鳞伤、全身正气的女青年,被蒋军押赴如皋城东门刑场。这位时年21岁坚贞不屈的女青年,就是党的好女儿、刘胡兰式的英雄叶邦瑾。
  叶邦瑾,1925年7月8日出生在掘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祖父是清末秀才,父母都是教师,她排行老四,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中学时代,她就阅读了不少进步、革命的书籍,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小小年纪,却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
  1940年10月,新四军到达掘港。她经常跟新四军 队的女同志接触,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同年底的一天深夜,年仅15岁的她秘密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天,她说服双亲,毅然参加了革命,到丰利地区参加 工作。她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开展“二五”减租、动员参军、支援前线、优待烈军属等工作。她生活在贫雇农家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被群众称为“自家人”。
  1943年4月,日伪对我苏中四分区进行残酷的“清乡”,担任丰西区委委员的邦瑾同广大军民一道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乡”斗争。她发动群众,挺进岔河、马塘一线,屡次破拆敌人-线上的竹篱笆。同年7月1日,在四分区大规模破击竹篱笆的行动中,她带领的破击小组获得了模范中心组的光荣称号。1944年春天,组织上调她到如皋城东区担任交通站站长,化名胡明俊,代号“三姑娘”。年仅19岁的她挑起了交通站长的重担,活跃在-线的两侧。交通站10个人中,她年龄最小,却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照顾着自己的战友。交通员执行任务一般都是在晚上,她总是等执行任务的同志回来后才睡觉。同志们的衣服脏了、破了,她总是主动去洗、去补。交通员路走多了,上面发的鞋不够穿,她就千方百计请人做,还拿出自己的钱帮同志买。谁家有了困难,她都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好。在她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交通任务。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织上决定她到新华社华中一分社当战地记者。1946年初到华中一地委党校学习。正好地委决定组织土改工作团,她积极要求参加土改工作,被任命为地委土改工作团如皋柴湾组组长,兼任柴湾区委委员。当年6月下旬,国民党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当地的 武装组织“还乡团”,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 势力极为猖獗,土改工作不能深入。这时她毅然要求到工作困难的三联村去,发动群众,坚持斗争,征粮、土改等工作大有进展。
  1946年8月9日傍晚,她和胡义昌在翻身组长杨玉琴家开群众会,由于坏人告密,她不幸被捕了。敌人把她作为政治要犯关起来,敌军头目见是个年轻妇女,先是软化她。面对敌人送来的佳肴美菜,她丝毫不动摇;一个头目来劝降,被她打了耳光。敌人又对她施以种种酷刑:鞭抽吊打,“灌肚肺”、“坐老虎凳”,把她手足钉在墙上,用烧红的铁丝戳进她的乳房……妄图逼她说出党的秘密,她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敌人无计可施,向她射出了罪恶的 。
  铁骨铮铮的叶邦瑾在风华正茂之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正气歌。她的革命业绩和英勇献身精神,永世长存。
  来源:如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同年(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