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徐绍桢

[公元1861年-1936年]

徐绍桢为[公元1861年-1936年]

  
徐绍桢
  徐绍桢(1861~1936),字固卿。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寄籍广东番禺。幼承家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历任广西藩署幕僚、江苏候补道员,旋奉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光绪三十年,任两江兵备处总办,负责新军训练。后成立江南第九镇,任统制(相当于师长),驻军江宁城关。后简授江南绿营总兵官,仍兼统制,并兼江北提督。他反对清廷统治,倾向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因而擢拔、重用赵声、陶骏保、林之夏等具有革命思想的官佐,让他们在扩军时尽收苏皖广大革命青年入伍,让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在他们中间秘密流传,使第九镇充满革命力量,为当时新军之冠。武昌起义后,徐绍桢在第九镇革命官兵大力促动下,审时度势,毅然率部起义,便以“打秋操”为名,请求出防江宁县秣陵关。九月二十二日出防抵秣陵关后,清廷疑其有变,绝其弹药供应。徐绍桢当即在秣陵起义,率第九镇官兵直奔城南雨花台。但由于行动仓促,上海同盟会接济的弹药尚未运到,又遭到雨花台清军炮火猛烈阻击,伤亡甚众。徐绍桢当机立断,下令撤军秣陵。稍事休整后转移镇江,在上海同盟会主持、组织下,与浙军、苏军等起义军会合,组成-联军,徐绍桢被公推为总司令,旋即分兵两路直取江宁城。
  攻城战打响后,徐绍桢亲临前线指挥、督战,全军士气大振。江宁城遂告“光复”。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以徐绍桢在“光复”战中功勋卓著,任命他为南京卫戍总督。以后,又跟随孙中山,历任广州卫戍司令、援粤总司令、广东省长、内政部长等职。民国25年(1936年)9月在上海病逝。翌年春,国民政府将其公葬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内的小白龙山麓。
  
同年(公元186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