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淄博市> 临淄人物

徐伯

[汉]

徐伯为[汉]

  徐伯(生卒年不详),齐郡(今山东临淄)人。西汉著名的治水专家、水利学家。
  徐伯的主要功绩,在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为发展农业生产,是离不开水利的。西汉的农业,经过战乱后,大体上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期在于恢复,中期在于发达,后期因豪强地主的夺田霸产,兼并土地,使农业生产在发达的基础上反而呈现出衰败的景象。汉代中期的农业,之所以发达兴旺,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汉武帝刘彻,充分认识到水利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大兴水利,积极推广较为先进的农具,推广和扩大技术成果。其中,兴修水利,重视农田的灌溉,又是使农业生产发达兴旺的重要原因。徐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了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了他的水利才能,为汉代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时,汉武帝采用了大臣郑当时的建议,命工程水利专家徐伯测量地形,发兵卒数万人开掘了漕渠,灌溉农田。徐伯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他不负汉武帝所望,饱经风雨,任劳任怨,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亲自主持了漕运的开凿工程。从测量、制图到动工,他都躬身实践,身体力行。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昼夜巡行于穿渠之处,躬身劳作,竖立表记,确立地点、践线,选定了渠线和渠坝高程。费时整整三年,动用了民工数万人,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徐伯为中国的水利科学发展,为理论的总结提供了实践基础。当时,这条漕渠起自长安的昆明湖,中经山区,沿终南山一带一直延续到黄河,全长300余里。这在当时,是一项浩大工程。由于这一巨大工程,使自关东(函谷关以东)至长安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保证了农业的丰收。同时,也方便了漕运。从关东至长安的漕运时间,较之过去,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自此之后,汉武帝又发卒万人开掘渠道,自徵县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当时因洛水堤岸常常崩坏,渠开不成,水工们在徐伯等人的鼓舞下,发明了开井渠法。办法就是在地下开水渠,凿井深数丈,使井与井之间互相串连,成为一个连环水系,使水势互相贯通。这项工程,自商颜山西麓引水到商颜山东麓,长10余里,被命名为“龙首渠”。“龙首渠”的创造,主要也是徐伯的功绩。
  徐伯作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专家,能够躬身实践,亲临现场指导、操作,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