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梅州市> 大埔人物

罗卓英

[公元1896年-1961年,中国抗日第一将]

罗卓英为[公元1896年-1961年,中国抗日第一将]

罗卓英
  罗卓英(1896—1961),字尤青,国民党陆军上将。1896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7岁入乡塾读书,1914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1922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早年参加东征与北伐等役,由下级军官升至-第11师师长及第18军军长,并积极参与江西剿共。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平满纳会战等重大战役,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太平洋战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青年军总监、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代表。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1946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47年8月赴沈阳,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主任陈诚)。1948年2月,随陈诚离职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金门战役初起,罗卓英正巧与胡琏从台北抵金门,原意以胡琏取代汤恩伯与李良荣;惟正值战事激烈进行,罗卓英以第18军老长官身分于旁督战,但未参与指挥。不久,长官公署撤销,改任台湾政权“-”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于台北。其族人多随之迁往台湾,乡居屏东县。
  中国抗日第一将
  土木系灵魂人物
  日冦侵华,民族危难,各省军阀摒弃前嫌,公推蒋介石为最高统帅领导抗日。蒋介石用人标准,主要有所谓浙、保、黄三系,即-籍贯、保定与黄埔军校毕业。诸将之中,陈诚(字辞修)为浙-田人,保定八期毕业,后为黄埔教官,悉合三大标准。且对蒋氏极其忠诚,蒋氏于军国大计最为倚重陈诚,其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向为世人所习闻。而众人亦呼陈诚为“小委员长”,可谓位高权重。故称陈诚所部为-第一嫡系王牌实不为过。陈诚人称“袖珍总裁”,而罗卓英则被称为“袖珍智囊”,关系非他人可比。
  陈诚与罗卓英为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同班同桌同学,之后义结金兰,终身追随。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尤以陈诚、罗卓英所部为班底,视为第一亲信嫡系部队,藉以扩充实力。1925至1937年十二年间,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以至围剿红军,一统中国,皆以陈、罗为主力。而陈、罗二将亦忠贞不贰,矢志追随。其间陈诚所部十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陈诚任军长,罗卓英继任师长。十一为土,十八为木,故该军师别称“土木系”,是-第一王牌部队,亦为日后抗战之主力中坚。后罗卓英以“整军经武,屡建殊勋”而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代行军长职责。
  后陈诚转参蒋介石高级枢密,土木系一应军务,悉委罗卓英代领。故罗于抗战期间,实为土木系之具体操盘手。且蒋陈重大军事决策,亦须交由心腹亲信施行,始可确保无虞,而其人则非罗氏莫属。
  罗亦不负所望,先后以军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以及大型会战正副总指挥等身份,亲率中央军主力部队,勇往直前。凡遇硬仗,总是冲在最前面,与悍敌周旋鏖战于华东、华中、中南以及滇缅各大战场,在国民党军内素有“救火队”之誉。
  第十八军先后产生五名一级上将、四名参谋总长、两任海军总司令、一名空军总司令、一名勤-司令、二十多名军长,为各军出产人才第一。此虽由陈诚提携所致,而罗卓英维持培育之功亦不可没。
  八年抗战期间,罗卓英自淞沪会战开始即首当其冲,继而转战常熟广德,拱卫首都南京,指挥保卫武汉,组织-南昌,获取上高大捷,乃至三次长沙会战,一度缅甸远征,直至最后胜利,可谓南征北战,几至无役不与。
  后来罗卓英在台去世,陈诚亲撰祭文《哭尤兄》曰:“假令论及昔年报国,与其谓诚稍有贡献,毋宁悉以属之于兄。”情虽谦抑,誉非过实。
  战绩彪柄,扬威国际
  八年抗战,论作战次数之频繁,战区跨度之大,战绩之辉煌,所有-将领中,实难有人能超过罗卓英。
  1.最惨烈之拉锯战:上海罗店争夺战
  1937年“八·一三”凇沪会战,罗店为双方必争之地。第十五集团总司令陈诚率部把守,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明确指示:“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即使全军打光打尽,也在所不惜!”
  罗卓英军长亲率中央军主力第18军,开拨淞沪会战前线,把守最紧要阵地,抵死抗争,有进无退。其压力及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罗店争夺战自8月23日清晨起,至9月18日止,历时27日。战至酣时,每小时伤亡上千人。日冦为之胆寒,称之为“血肉磨坊”,“一寸山河一寸血”之说即由此得来。据其部下王楚英少将回忆,总指挥罗卓英不避矢石,亲临督战,几为日寇机 击中,幸被部属及时按倒,始免于难。
  其时有人进言:“敌人火力旺盛,不如退守昆山,以避其锋。”罗卓英愤然答曰:“罗店者,乃我家之店也。此正吾人摧敌破阵之地,何惧焉!”(杨力翔《淞沪风云罗店血———罗卓英率部首战日寇》,《罗卓英将军纪闻》上册第43页)
  罗卓英指挥坚守东战场长达83天,几与会战全程相始终。直至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始终未能跨越浏河、嘉定之线一步。痛歼倭奴,威震敌国,乃至“扶桑童稚知名姓”。
  2 .双方投入兵力最多之决战:武汉大会战
  1938年,首都南京已失陷,武汉为临时首都,故日本大本营认为,攻占武汉即可迫使中国屈服。为求速战速决,结束对华作战,本次大会战,日方先后投入兵力多达40余万人,超过在华总兵力三分之一。
  而与之相应,中国政府拟定以确保武汉为核心之持久抗战计划,将全-队划为十大战区,并设武汉卫戍总司令部与江防部队,其中尤以第5战区与第9战区为重点,分别由李宗仁与陈诚担任司令长官。中国政府共投入129个师110多万人。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交战时间之长,作战战线之长,战争规模之大,置诸八年抗战历史,可谓空前未有。会战自1938年6月11日始,至10月27日止,历时4个多月。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之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
  纵观整个武汉会战,罗卓英每每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力挽狂澜,独支残局。始则马当失守,奉命抵死-;继而信阳陷敌,领衔北上阻敌;终则武汉撤退,请缨掩护转移。自始至终,参与其役。其所跨越战区,先由第3战区到第9战区,后到武汉卫戍区,再到第5战区作战;地域则由长江沿岸、大别山麓至鄂湘边界,军职则由第19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到第5兵团总司令。可谓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军内“救火队”之誉由此得来。
  而最后放弃武汉,也全仗罗率部死守半月,始得从容不迫,全身而退,不至重蹈南京覆辙。如此作为,求诸众多高级将领,实惟一人。然其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处事之智,临敌之勇,远非单一战区,某一战役、某一将领所堪比拟。陈诚谓其“每当艰苦盘错之时,轧攘袂争先,义形于色”,复称其“默运智略,消弭无形”,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其“见事之卓,决策之深,思虑之缜密,临阵之忠勇”,则陈诚“知之尤深”,当时已有公论。
  3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战:上高大捷
  1941年,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大本营妄图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以便解脱主力,抽兵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于是遣重兵扫荡赣北,意图速战速决。中-队以上高为中心,在赣西北地区,与日军大规模会战,3月15日-4月9日,历时26天,最终制胜,是为上高会战。
  上高会战-以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为总指挥,投入总兵力约9.5万人,实际参战兵力约7万人。日军以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为总指挥,进犯总兵力约6.5万人,并配有战车40辆,飞机150架,实际参战兵力4.2万人。
  据第19集团军《上高会战详报》记载:会战毙伤日军官兵15729人,日军第34师团参谋长-德太郎因战败 ,第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一郎被大本营撤职。-伤亡20533人,其中阵亡9541人。
  时中央通讯社、国民日报、长沙光华日报、江西国民报、大江日报、长沙阵中报、东南日报等各媒体争相报道,将上高大捷与台儿庄媲美。如1941年4月1日《东南日报》报道:这次大捷是“与台儿庄战役前后辉映的第二次大捷”。4月15日《重庆大公报》报道:“此役俘虏之多,为八一三以来所未有”。4月17日《桂林扫荡报》盛赞:通过上高会战,世界人民足以看到,在远东牵制日军的主力是中-队,从而更“树立了中国成为亚洲反侵略势力中的地位”。
  是役以劣胜优,且力保阵地不失,较之台儿庄战役胜敌而失地,尤觉胜果辉煌,李宗仁亦未免折服。军委会总参谋长何应钦电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曰:“捷音远播,举国腾欢,收赣北空前未有之战果,作战国最后胜利之先声。”并在国民参政会上以及面对记者采访时得意断言:上高会战是我军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作!蒋介石则誉之为“空前胜利”,并称为“胜利之年开胜利之先河”。
  胜利之得来,实与总指挥罗卓英及主要将领参谋之果敢决策密不可分。会战至第三天,实为危急关头,其时是守是撤,争议激烈。副参谋长黄华国力主“撤离上高,不予决战”,附和者过半。罗卓英力排众议,坚持决战,曰:“上高以西,无阵地可守!”时某军参谋长来电反对固守上高,罗即予大声呵斥,而战局亦为之扭转。
  4 .最具国际影响之战役:仁安羌大捷
  国际结盟,共御强敌,罗卓英由最高统帅钦定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临时空降异域,以调和内外,折冲樽俎。其间部属连获大捷,扬威国际,可谓史无前例。
  1942年4月19日,罗卓英上将命令孙立人师长驰援仁安羌被困英军,以一千兵士,救出七倍于己之盟军,轰动国际。
  时罗将军赋诗一首,以婉谢国际记者宣传其事:“救人从井吾何惜,急难鸰原正此时。四海一家须共喻,乾坤大道不为私。”此诗经记者传播,远扬国际,深入人心。
  战功显赫,难以比肩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抗战期间,决定战局走向之重要因素,当属十大战区历任正副司令长官暨四十大集团军历任正副总司令。故欲论名将之贡献,可以十项重要指标,即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大型会战副总指挥、总指挥、单位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殉国将领、授衔上将、青天白日勋章等为依据,对集团军副总司令及授衔上将以上高级将领予以集中考量。
  经统计,以上十项指标,共得666人,1283频次。前十名将领分列如下:罗卓英(21频次)、孙连仲(19频次)、薛岳、杨森、唐式遵、李品仙(以上各14频次)、陈诚、王陵基(各13频次)、王缵绪、孙震、汤恩伯(各12频次)。
  其中罗卓英以21频次独占鳌头,具体指标如下:战区司令长官1次、副司令长官2次、集团军总司令2次、副总司令1次、会战总指挥1次、副总指挥4次、亲率集团军参与会战次数8次、授衔上将1次、青天白日勋章1次。
  若以集团军总司令身份而论,罗卓英于22次大型会战中参战8次,仅次于杨森、唐式遵与王陵基等三名川军总司令(均参战10次),与孙震、王缵绪及卢汉在全部116任总司令中并列第四。优于孙连仲、李品仙(均7次)、汤恩伯(6次)、陈诚、薛岳、顾祝同、吴奇伟、朱德、王耀武(以上6人均为2次)等无数名将。
  若以战区计,罗卓英连续转战于抗日各大战区,全国十大战区,罗卓英曾经征战之处,至少有第1、第3、第5、第7及第9战区,加上南京卫戍区、武汉卫戍区以及滇缅印战区等,可谓跨越国境过半。民国元老于右任称其“行三万里程,打二百回仗”,确非虚誉。
  儒将风流,文武全才
  罗卓英身经百战,马上英姿早已载入史册。少为人知的,是他文采风流,精擅律绝。戎马倥偬之际,几乎无役不诗。抗战胜利后,他出版有《呼江吸海楼诗集》,收入183题共593首诗,皆创作于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涵盖整个抗战时期,时罗卓英在四十二至五十一岁之间。其中多数篇章,如《芦沟曲》、《罗店》、《吊宝山殉城姚营官兵》、《上高会战奏捷四首》、《远征军贺捷诗三首》等,经战地记者转载传播,一时脍炙人口,乃至蜚声国际。
同年(公元189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