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湖州市> 吴兴人物

胡仁源

[公元1883年-1942年,北京大学校长(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胡仁源为[公元1883年-1942年,北京大学校长(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胡仁源
  胡仁源(1883—1942), 浙江吴兴人。1899—1901年在南洋公学师范班学习。1902年科举及第,进京师大学堂学习,后留学日、德等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预科及工科学长,1914—191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1925年任交通大学机械科教授、铁路管理科科长。
  1913年11月,胡仁源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14年1月4日 北大校长何燏时辞职,由胡仁源继任。他是蔡元培校长的前任,也是除蔡先生以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一般认为胡先生教育思想较为守旧,如他在北京大学任上所聘请的一些教授,大多系前清遗老和士大夫。其中有辜鸿铭、刘师培、姚仲实、陈石遗、黄季刚等。但实际上,胡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之后,也对北大进行了 系列的整顿和规划,拟定整顿大学计划书,对本科和预科分别进行调整充实。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陆续招聘和引进了一批国外留学归来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学者来校任教,提高了北大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术水平,尤其在1913年~1915年,陆续聘任了一批从日本留学回来、倾向革新的章太炎弟子到北大文科任教,如马裕藻、朱希祖、黄侃、沈兼士、钱玄同、马叙伦、沈尹默等人,他们注重考据训诂,以治学严谨见称。这种学风以后逐渐成为北大文史科教学与科研中的主流。
  政治生涯
  民国初年政治和社会十分动荡,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的年代,这种动荡反映到教育界,仅1912-1913两年间,教育总长(部长或代部长)就换了六任,而北京大学则是四易校长,三起-,两次遭停办、裁并之危。而胡仁源先生在危难之中自1913年11月13日教育部令其暂行管理北京大学校长务至1916年12月6日辞去北大校长职务,任校长达四年之久,学生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断的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总之,他在任北大校长时所做的一切整改工作,对于他的后任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继续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胡仁源先生离开北京大学之后, 曾任贾德耀内阁教育部总长,后于1926年3月接替茅以升担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卸任后任浙江大学工学院任教授。此外,他还编写了《中等应用力学》《机械工学教科书》,翻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萧伯纳的《圣女贞德》。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是胡仁源先生的外孙。
同年(公元188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