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人物

黄君壁

[公元1889年-1991年]

黄君壁为[公元1889年-1991年]

  黄君壁 中国画家。(1889-1991)本名韫之,别名允瑄,号君翁、君璧。1898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广州,1991年卒于台湾台北。1919年毕业于广东公学,后从师李瑶屏学国画。1955年获第一届中华文艺奖金美术部门首奖;1968年获纽约圣若望大学金质奖章;1971年获南朝鲜庆熙大学最高荣誉大学奖章 。1960年巴西国家美术院授以院士衔。他擅山水,师承渐江、夏圭,有极深的传统功底。曾设白云堂授徒,被尊为“多士师表”。作品长于飞瀑、流泉、风帆、霜林。笔墨氤氲,苍劲有力,气势雄壮。亦能作工笔仕女和花鸟。
  黄君璧生平
  1898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广州。
  1914年入广东公学,后研习中西绘画。
  1919年毕业于广东公学,后从师李瑶屏学国画。
  1922年入楚庭美术院研究西画。
  1923年在广州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并与师友合组癸亥合作画社。
  1927年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师兼教务主任。
  193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41年兼任国立艺术专科学院教授及国画组主任,并被教育部聘为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展览会国画组审查委员。
  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点查委员。
  1955年获第一届中华文艺奖金美术部门首奖。
  1968年获纽约圣若望大学金质奖章。
  1960年巴西国家美术院授以院士衔。
  1971年获南朝鲜庆熙大学最高荣誉大学奖章 。
  1991年10月29日,著名国画大师黄君壁因肺炎并发败血症在台北医院病逝,享年95岁。
  艺术成就
  黄君璧是台湾的重量级画家,也是近现代中国画界长寿、多产、著名、影响广泛的画家。他早年确曾学过西画,他的某些作品(如画云水)在构图、用光方面也吸收了一定的西画因素,但他的主要功底还是传统绘画——从17岁开始,他就师从广东著名画家李瑶屏学中国画,至26岁,他又同李瑶屏等一起组织以发扬中国画传统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社(两年后扩组为国画研究会)。此后,更与会内画家如潘致中、赵浩、卢振寰、卢子枢等前辈画家相与切磋,潜心钻研古代传统。其间,他结识了著名收藏家何荔甫、何冠五、黄慕韩等,得以观赏临摹历代名作。
  1926年,黄君璧游上海,得识黄宾虹、郑午昌等海上传统派名家,1929年与张大千订交,也出于对传统绘画的共同兴趣。
  1947年(50岁),他将抗战时期的作品展出于上海,美术史家俞剑华著文说:“吾友黄君璧幼耽绘事,长益精进,虽籍广东,而毫无岭南派习气……所作山水从龚半千之厚重,泽以石疗之古雅,和以石涛之奇肆,酌以田叔石田之挺拔,而上追黄鹤山樵之繁密,不懈而及于古。”文章褒扬的目的,是强调黄君璧有传统功夫,与“折衷中西”的岭南派不同。有意思的是,广东籍画家王霞宙对同一展览表达了另一种观感,他拿黄君璧与古人相比,说黄氏某些作品“使人有时下舶来品之感”,还举例说,黄氏“惯画的云,更渗入了风景照片的云。”王霞宙是批评黄君璧借鉴了西画,还不够传统。从这两种不同的观感与评价,我们可以知道黄氏在50岁前的艺术面貌:以传统为主,也适当借鉴西画,整体上保持着传统风貌。50岁后,他继续坚持了这一路线。
  黄君璧不仅用功于古人,也着力于师法造化。他先后到过罗浮、桂林、衡山、泰山、燕山、华山、黄山、峨眉山、云南石林以及江南各地游观写生;抗战期间,他居住嘉陵江畔,朝夕观览巴蜀奇山秀水,又同张大千等悠游于峨眉、青城、剑阁,深悟大自然之奇妙。他在《岩壑丛林》一画中题曰:“余曩游峨眉山,容树色朝云暮霭早晚之状不同,阴晴之态各异,变化无尽,于是心中略有所悟焉。”到台后,他经常观赏阿里山的云海,更是游遍亚、欧、美、非、南美各种瀑布大川,名山胜景,直到87岁高龄,还游访美国大峡谷并当场写生。黄君璧大量临古而不泥古,能赋予作品以活泼生机和鲜明个性,正是不断师法造化的结果。90岁,他在《白云堂画论画法》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习艺一事,不外师人,师心,师造化。师人者以古人为师,师心者以己身为师,师造化者以自然为师也。”这是由画家切身体会印证的道理,是格外宝贵的。
  黄君璧的山水画,尤其晚年作品,即使描绘壮丽的云海飞瀑,也透着一种平和宁静之意。老画家虽然位高名重、身居大都会,却始终保持着情寄林泉的淡泊心境。这正如他的题画诗所描述的:“生平最爱写云山,泼墨雄奇自展颜。我与长松同一格,风摧雨撼倍坚顽”。 台湾画坛把溥心畲、张大千、黄君璧称为“渡海三家”。溥心畲喜以行草笔法在熟纸上勾画,被视为“京派”、“小北宗”的代表,但其性情和意趣全是文人的、诗性的,随意挥洒,能合精致与奔逸为一体,可谓之北体南魂。张大千以天纵之才,数十年临仿写生、“血战古人”(傅申语),练就了山水画的十八般“武艺”,晚年创造出具有现代抽象性格又充满中国气派的泼墨泼彩,可以说是由古而今,由渐修而顿悟,瑰丽奇幻,惊世骇俗。与溥、张相比,黄君璧沉稳朴厚,始终以平实的态度、涵容古今的奋求、苍拙的笔墨风格自立于艺术之林;晚年大量云海飞瀑之作,在表达个人漫步寻幽、云影自在之意的同时,也切近了现代城市受众的审美诉求,形成其融雅与俗、文人情怀与大众趣味为一炉的黄氏格体。黄君璧出生于广东南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主要依靠个人的艰苦奋斗获得成就,没有溥心畲的“旧王孙”情结和名士风度,也没有张大千风流高逸的仙豪之气,即使享大名的晚年,也总是保持着顺时守拙、节俭朴素、和蔼待人的生活态度,和严于理法、勤于耕耘与诲人不倦的治艺精神。古人曰“画如其人”,信然!
  黄君璧兼擅诗、书、画,画则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鸟,是一个全能型画家。比较而言,其人物画最少,所见皆为古装,如士子、仕女、钟馗、罗汉及鞍马人物等,一色的传统画法——包括工笔重彩、粗笔写意、精致白描等,每种画法均显示出深厚功力。花鸟、动物作品相对多见,其中不乏精勾细染、色彩绚烂、直逼宋元的工笔之作,有评论者以“渊博温润,浑厚朴茂”相形容;更有兼工带写和粗笔大写之作,拙朴凝重,堪与画家的山水画风相伯仲。黄君璧也擅画狮、虎、猫、猴、鸡、犬之属,为了描绘动物的真似,有时还适当掺入明暗法。黄氏全面的绘画能力,论者以“无所不能”相评,真是十分的确切。
  由于政治环境的原因,居台后的黄君璧再也没能回到大陆。他晚年思乡,怀念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于是南海故乡、江南烟雨和巴蜀景色,纷纷进入他的画幅,图画不足述情,续以诗跋表之。
  1974年(77岁),他历时一月之久创作《罗浮图卷》,画后题诗多首,兹录其二:“早入飞云访赤松,当时年少把芙蓉。金丹未就朱颜改,羞见麻姑玉女峰”,“老人峰上少年游,回首踪尘五十秋。洞府云深仙迹渺,抱珠桥下瀑争流”。诗后跋“乱世迁流,故山名胜时萦客梦。入此岁来,余年七十有七矣。传世之思不敢有,怀旧之作不可无。杜门谢客穷一月晨夕,始毕此图。后之览者当知海外栖迟、故园沧桑之感也。”这怀旧之思和“海外栖迟、故园沧桑”的慨叹,令人唏嘘。
  黄君璧画集在大陆的出版发行,可以看作黄君璧艺术之魂返归故里,先生有知,当含笑九泉矣。
  
同年(公元188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