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烟台市> 牟平人物

刘慎谔

[公元1897年-1975年]

刘慎谔为[公元1897年-1975年]

  刘慎谔(1897—1975)字士林。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岬河村人。植物学家。1918年,刘慎谔考入保定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1920年,在法国郎西大学农学院及蒙彼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学习。1926年,毕业于克来孟大学理学院,获硕士学位,又入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深造。在里昂参加“中国生物科学学会”,被推举为学会总书记。1929年,获法国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携带在法国留学10年采集的植物标本2万多号回国, 任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后在北平建起中国第一座植物园。1931年—1933年,他只身去新疆、西藏、印度等地,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 收集各种植物标本4500余号, 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发表了《中国西南部植物地理》等论文,填补了中国植物学领域的空白。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珍贵的图书资料和植物标本, 曾5次徙居于大西北。其一生先后在北京、武汉、 昆明、沈阳创建了4座植物园。1948年,国民党政府威逼他去台湾,遭断然拒绝。1950年,侵朝美军施放细菌弹,危害到中国东北部分地区。此时,他正在东北筹建农林植物调查所,并任哈尔滨农学院农林植物调查所所长。他以确凿的科学论据,揭露了美国侵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被授予有毛泽东主席题字的奖状和奖章。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为开发东北林区,建设草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考察工作。1955年,考察了小兴安岭林区,提出了“采育择伐”的主张,并亲率科研组到乌敏河林业局进行样板试验,使“采育择伐”的主张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得到实施和推广。他发表的《论采育兼顾伐》《从东北红松林的采伐更新看森林采伐更新规程》等论文,发展了中国的森林生态学。1956年,他承担包兰铁路通过腾格里大沙漠沿线的治沙任务,提出草、灌结合加沙障的治沙方案,保证了包兰铁路按时通车。此后,他还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林业组副组长、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民盟副主任委员、沈阳市民盟主任委员、沈阳市副市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过全国群英会,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毕生致力于植物学的研究。编写了《动态的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主编《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东北药用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发表论文90余篇。198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慎谔文集》。1975年11月23日,于沈阳病逝。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