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烟台市> 牟平人物

刘洪斌

[公元1925年-1950年]

刘洪斌为[公元1925年-1950年]

  刘洪斌,1925年2月生于山东省牟平县高陵镇双山埠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家境贫寒,他只读了三年书。父亲刘克勤是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党员,在父亲的影响教育下,刘洪斌兄妹三人积极为抗日救国搞宣传,站岗放哨,是“青抗先”和儿童团的积极分子。
  1946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国民党反动派便发动了全面内战。这时,刘洪斌已担任村青救会长。他的大妹刘洪芝也担任了村妇救会长。他们父子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成立担架队、运输队,积极支援前线。1947年初,解放军先后取得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反动派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又组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胶东区党委向全区发出号召: “全民总动员,支援前线,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拿起武器同敌作战,反蒋保田,保家乡。”全区掀起了参军大热潮。1947年2月光荣入党的刘洪斌,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分区委召开的诉苦大会上,又一次带头率领本村十余名青年报名参军。在此之前,刘洪斌已两次报名参军,因他是村里的骨干,分区委书记担心他走后影响村里的工作,便说服他留在村里。这次,分区委还是想把他留下来,但说什么刘洪斌也不肯。他说:“八年流血抗战,换来了翻身解放,如今老蒋发动内战,想把咱们再推进兵灾战火里。我是个共产党员,保卫胜利果实,上前线杀敌立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请领导一定批准我的要求。”领导见他心情恳切,决心已下,不好再挽留。于是22岁的刘洪斌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奔赴前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刘洪斌参军后,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八十一师侦察连当通讯员。1947年10月,他参加了粉碎敌人对胶东进犯的胶河战役。在水沟头战斗中,刘洪斌主动请求下排当战士,到实战中锻炼。领导批准他的请求,让他担任三班副班长,并布置给他抓敌俘虏的任务。这是刘洪斌第一次参加战斗,没有经验,加上敌情不详,困难很大。为此他召集班里三名战士,开了个“诸葛亮会”,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他们经过反复讨论,制定出行动计划。当天晚上,刘洪斌带领侦察组潜入水沟头南青埠东面一个小村庄。他们通过群众了解到,敌人经常在夜间三五成群到村里牵羊捉鸡,于是就选择了个有利地势隐蔽起来,准备活捉外出的敌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却不见敌人的踪影。“难道今夜要落空?”正当刘洪斌准备撤离时,村头出现了两个人影。可是,这两个人鬼鬼祟祟来回游荡,就是不进村。刘洪斌心想:“这两个人十有八九不是好人。”便当机立断地说了一声:“立即行动!”刘洪斌随即端着 向黑影冲去。那两人猝不及防,扭头要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刘洪斌飞速地跨过了五尺宽的壕沟,追上去用枪指住了他们。这时,三个战士冲上来,一齐动手把两个家伙-起来。原来这两个是敌野炮团的正副连长,这可成了有价值的“舌头”。首战告捷,刘洪斌荣立三等功。
  1948年11月,刘洪斌随部队从济南出发,经过一天半的长途行军,到达新安镇以东地区。部队刚住下,上级命令刘洪斌到新安镇附近监视敌人动向。他不顾饥饿和疲劳,立刻带领侦察组出发。他们在前进中,听到公路旁的一个小村里传出了枪声。“敌人不可能到这里来,那么是谁在打枪呢?”刘洪斌便带领战士插入村内,原来是20多个“还乡团”正在村里逞凶。当刘洪斌和战士们似天降神兵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家伙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乖乖地当了俘虏。刘洪斌派一名战士把俘虏押走,他们又回到公路旁监视敌人。不久,从对面来了30多个敌人。刘洪斌和战士迅速地隐蔽在公路旁边。敌人越来越近,400米,200米,100米,刘洪斌仍不动声色。相距只有50米了,敌人发现有情况,一排子弹打了过来。两军相逢勇者胜。刘洪斌命令战士迅速反击,三个人的自动火器组成了交叉火力网,密集的子弹把敌人压倒在小沟的对岸,抬不起头来。小沟宽一丈,深五尺,沟内淤泥过膝。刘洪斌率先跳进沟内,过淤泥,冲向敌群。敌人一个个倒在他的面前。他大喝一声:“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在威风凛凛的刘洪斌面前敌人吓破了胆,活着的颤抖着举起双手。当刘洪斌押着俘虏往回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腿在跳沟时严重扭伤了。
  淮海战役打响了。刘洪斌因为腿扭伤,不能参加战斗,-让他到后方休养。他多次请战,都未被批准,只好到伙房帮炊,送饭,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兄弟部队攻克碾庄的这天夜里,刘洪斌和文化干事刘亨诚到前面联络部队,以便送饭。他拖着带伤的腿,高一脚,低一脚地摸索前进。突然,对面出现了一股逃窜的敌人。刘洪斌见了敌人,忘了腿痛,端起 朝敌人扫射过去。几个敌人应声倒下。刘洪斌、刘亨诚乘敌人混乱之机,冲入敌群。他俩边打边喊:“缴枪不杀!”喊声、枪声交织在一起。这股敌人本来已成惊弓之鸟,又遭到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更是蒙头转向,哪里还敢还手。就这样200多个敌人成了他俩的俘虏。然而,刘洪斌仍不肯罢休,他让刘亨诚看管着俘虏,独身一人又冲向前去,追击逃敌。一个穿小皮袄的家伙,被刘洪斌一把揪住,大喝一声:“你是当官的,命令你的部下放下武器!”这家伙原来是个营长,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老老实实地按刘洪斌的命令行事。这样,刘洪斌押解的俘虏群里又增加了200多人。
  两个非战斗人员——一个病员,一个文化干事,竟一次俘虏敌人400余人,其中校尉级军官八名,只有大智大勇的解放军战士,才能创造出这般奇迹。为此,刘洪斌又荣立二等功。
  淮海战役结束后,部队在宿县练兵尚未结束,上级指示侦察连提前出发参加渡江战役准备工作。2月底,侦察连到达芜湖西北的长江北岸。这时刘洪斌因屡立战功,已担任二排副排长。此次是奉命到黑沙洲执行侦察捕俘任务的。黑沙洲靠长江南岸,过江捕俘,谈何容易!刘洪斌找到从对岸过来的老百姓,详细询问黑沙洲的地形、通路和敌人的工事构筑、兵力部署等情况;还多次到江边用望远镜反复地观察分析敌人的动向,大致摸清了黑沙洲敌人的情况。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要渡过波浪滔滔的长江,没有过硬的水上本领,一切都是空话。
  没有接触过大江洪流的北方战士,且不说在风浪之中,就是在风平浪静时登上一叶扁舟,也要头晕目眩,支撑不住。要学会划船,先得熟悉水性。一场特殊的战斗开始了,刘洪斌和战士们先用木盆当船,在水里练习划行。木盆面积小,稳定性差,人坐在木盆里摇摇晃晃,常常翻进水里。时值3月,冷风刺骨,战士们整天泡在水里,冻得浑身发抖,再加上经常呛水,那滋味真不好受。有的战士熬不住了想打退堂鼓,当看到副排长身体力行,在水中一泡就是一天,带领各组一遍遍地反复练习时,深受鼓舞。他们又积极地坚持练习下去。就这样,大家闯过了熟悉水性这一关。接着,刘洪斌带领战士乘木船到长江中实习。白天怕敌人发觉,就在夜里练。经过五夜的练习,战士们掌握了划船的要领。功夫不负有心人,“旱鸭子”终于变成了“水上蛟龙”。为确保水上行动不出纰漏,刘洪斌带领战士先后两次夜间0长江,把船划到离南岸只有百米的江面,敌人丝毫未发觉。战士们打消了顾虑,增强了信心。
  3月24日夜,刘洪斌带领七名战士,执行渡江捕俘任务。夜色苍茫,船在长江的激流中向南岸前进,只用了25分钟就渡过了三华里宽的江面,顺利到达黑沙洲预定地点。登陆后,刘洪斌判断了一下地形地物,与原先掌握的情况完全相符。附近有大小两个草栅,是敌人前沿阵地监视江面的哨棚,正是刘洪斌要猎取的目标。刘洪斌命令两名战士掩护,两名战士摸向小草棚,他亲自率三名战士直扑大草棚。在他们接近大草棚时,被敌哨兵发觉,并高喊“哪一个,干啥的?”刘洪斌早有准备,边走边沉着地回答:“自己人,查班的。”说着朝前猛扑过去。敌哨兵见事不妙,急忙打了一枪,扭头就跑。刘洪斌和一名战士飞身上前,把敌人按倒在地。紧接着,刘洪斌一跃而起,堵住了大草棚的门口,并用手电往棚里一晃,大喊道:“我们是解放军!”敌人从梦中惊醒,昏头昏脑,不知所措。有一个敌人伸手去摸机枪,刘洪斌眼疾手快,一把扭住敌人的手臂。四班长随即带人冲进棚内,将敌人一一绑了,牵出草棚。与此同时,摸向小草棚的两名战士也完成了任务,活捉一人,并击毙顽抗的敌副排长。毙敌一人,俘敌五人,前后仅用15分钟。
  刘洪斌等把敌人押上小船,船小人多,负重过量,船舵插到泥里,船搁浅了。刘洪斌和战士一起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奋力将船从泥泞中推出。但船舵坏了,操纵失灵,好不容易把船驶到江心。这时,又忽然刮起了大北风,水急浪高,船只失控,被风卷着向南岸靠去。黑沙洲的敌人已经发觉,轻重机枪一齐向小船射击。船夫被吓的站立不稳,一个踉跄跌入水中,顿时小船在江中团团打转,情况十分危急。刘洪斌处变不惊,迅速把船夫拉上船来,一面令战士把一只木桨折断,固定在船舵上,他亲自掌舵;一面组织战士奋力划船。小船终于冲出了敌人的火力网,安然返航。回顾这次捕俘战斗,战士们总结说:“副排长是猛将,今天可真是鬼门关前转三圈,能顺利回来,副排长立了大功。一是,他领着咱练就了水上本领;二是在关键时刻,他顶得住,办法多。要不,咱们不是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也得上龙王爷那里去签名。”
  刘洪斌出色地完成了渡江捕俘任务,又荣立二等功。
  部队渡江以后,连续追击敌人,到达浙江省吴兴地区。这时,京沪杭战斗已近尾声。刘洪斌和二科李参谋带领一个排,到吴兴县和平镇一带执行任务。深夜12点钟他们出发了,天下着雨,同志们的衣服全部淋湿了。拂晓时,发现一队敌军,匆匆从前面路过。刘洪斌带副班长萧洪保和战士张洪道跟踪侦察,前进了几里路,来到一个小村。刘洪斌观察分析:如果敌人在村里骚扰,村里定会出现嘈杂混乱的情况,现在如此安静无声,很有可能是敌人已十分疲劳,而在村里宿营了。刘洪斌和战士便隐蔽地靠近村庄,果然村头有一哨兵。刘洪斌机灵地绕到哨兵背后,迅速地扑上去,下了他的枪,用枪顶住他的腰,喝问:“村里有多少人?住在什么地方?”敌哨兵战战兢兢地回答“有很多”,并用目光示意:就在前面的大房子里。刘洪斌想回去报告已来不及了,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闪过:这是歼灭敌人的好时机,绝不能放过。他与副班长简单交换了意见,决定对敌开展政治攻势捉活的。于是,他们立即分头向两座大房子扑去。刘洪斌站在大房门口用 指着敌人放声高喊:“蒋军弟兄们,我们是解放军。你们被包围了,赶快放下武器……”大屋内有45个敌人,他们摸不着头脑,只好缴枪投降。刘洪斌命令敌人取下枪栓,枪口朝下列队出屋。这时另一座大房的敌人,也在萧洪保的政治攻势下放下了武器。
  俘虏被押出村头后,发现我军只有三个人,便交头接耳搞小动作,顿时骚动起来。刘洪斌急中生智,马上命令萧洪保:“萧副班长,快到村后看看,大部队怎么还没有上来?”并命令俘虏暂停前进,坐在原地待命。萧洪保心领神会,应声而去,不一会回来报告说:“大部队已经来了,-命令我们带着弟兄们到前面的村庄吃饭。”俘虏一听,哪里还敢惹事生非,便乖乖地被押回驻地。俘虏一直看不到大部队,知道上当了。有个敌人非常懊悔地说:“这解放军的胆子太大了,早知只有三个人,咱用牙也把他们咬死了!”
  这一次,刘洪斌和两名战士,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75名,其中尉级以上军官11名。他再次荣立二等功。
  在解放战争中,刘洪斌参加战斗18次,共俘敌470名,其中校尉级军官21名;缴获轻重机枪七挺, 七支,手枪10余支,步枪400余支。他先后11次荣立战功。1950年5月8日,在担任第八十一师侦察连副指导员时,华东军区授予他“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的光荣称号。同年10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12月,在第二次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
  (陈守俊常毅传鲁 民)
  经历历史事件:

渡江战役 (公元1949年)
淮海战役 (公元1948年--公元1949年)

  同年(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
宋刚夫 (1925~1941)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邹环生 (1925~1980)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
于厚德 (1925~1984)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张志友 (1925~1948) 江苏省宿迁泗阳
牛振邦 (1925~1978)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
+ 更多公元192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0年)去世的名人:
李永江 (1931~1950)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
宋雨亭 (1883~1950)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
徐行健 (1893~1950)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
吴瑜 (1917~1950) 山东省泰安市
张端胜 (1916~1950)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
孙学源 (1875~1950)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
+ 更多公元195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