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泰州市> 泰兴人物

刘伯厚

[公元1886年-1946年]

刘伯厚为[公元1886年-1946年]

  刘伯厚(1886~1946),原名宗宽,学名愚,字伯厚。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8月生。泰兴焦荡乡头圩村人。进步教育工作者。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文史科。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泰兴县中等近20所中小学及涟水师范、海门锡类中学、南京三条巷小学等校任教,长达30余年。
  刘伯厚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影响,赞扬民主,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执教中,他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关心国事。曾借用《三字经》中词句编成讽剌喜剧《追债和赖债》,组织学生演出,启发大众反抗剥削制度。民国16年(1927年),参与沈毅领导的反“清党”斗争,随后又参与斗争-、吸毒、-的县-长陆文凤,遂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后,又积极支持和参与沈毅所领导的农民-。次年“济南惨案”发生后,他率领学生上街-,宣传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他濡墨挥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丧心病狂,莫此为甚!”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抗日,并起草宣言,动员群众捐钱捐衣,支援东北义勇军。不久,因当局将捐募经费移作他用,他发动师生--,遂成泰兴历史上第一次-。此后,他阅读了《论持久战》、《西行漫记》等书,深感祖国前途有望,观念为之一新。新四军东进黄桥,他听了陈毅的报告后,当即代表泰兴人民讲话,表示坚决拥护,并动员群众,积极交纳公粮,支持新四军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30年,他担任泰兴县参政会议长,兼泰兴乡村师范校长,继任三分区联合师范校长、苏中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教育处处长。当时战事频繁,校址屡迁,办学采取游击方式,往往膝盖为桌,背包作凳,席地而坐,随时转移。他虽年近花甲,仍和师生们一样,热天睡门板,冷天卧地铺,坚持办学。民国33年春,他带领联合师范全体师生,跋涉400余里,穿过敌人-线,到达宝应县境,继续办学,培养了一批抗日干部。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民国35年,任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临时参议会参议长。同年11月25日他随军北撤,抵阜宁时,路遭敌机轰炸,为浓烟所呛,气管炎急剧发作,就医华中野战军医院。因内奸医生以纯-冒充止咳药,使其吸用中毒,于翌日去世。
  
同年(公元188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