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三原人物

刘尚达

[公元1901年-1985年]

刘尚达为[公元1901年-1985年]

  刘尚达(1901~1985)
  字德三,本县东里堡人。少时启蒙于朱佛光。1919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时,加入“共进社”,在天津成立分社,创办《贡献》月刊,宣传进步思想。1926年6月,应李子洲之约,到延安四中任教,与王超北、呼延震东等开展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代表延安地区参加国共合作的第一届国民党陕西省代表会。1927年到陕西教育厅工作。1928年入北平大学戏剧系半工半读,与同学张寒晖成莫逆之交。毕业后以话剧为武器开展进步文化工作。1930年,任教三原三中,创建“双星剧团”(为省第一个话剧团)。1932年,任省民教馆馆长,成立“民众剧社”,演出《一片爱国心》等剧目。1933年,任教西安中山中学(后改二中),成立“二中课余话剧团”,亲自执导演出《五奎桥》《屏风后》《巡按》《伪君子》《讨鱼税》等进步剧目,并为绥远抗日前线义演募捐。西安事变前夜,组织大型爱国剧《鸟国》的演出,场面宏伟,参演者百余人,其声势之大轰动西北。刘鼓励张寒晖试为《鸟国》谱曲,激发了张的音乐创作活动,举世闻名的《松花江上》一曲,即诞生在二中教员宿舍。刘还参与封子模在西安易俗社的秦腔改革工作,协助长安县成立“长安民众剧团”,有张寒晖、周伯勋等人参与,开创台词国语化,男女同台演出的新局面(以前台词是陕西方言,女角由男的扮演),并培养了张雁、寇嘉弼等陕籍电影工作者。1936年,与杨明轩、李寿亭等人秘密组织“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并公开组织“西北教联”,执笔撰写《国难教育》的社会教育部分。西安事变后,复任陕西民教馆馆长,大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42年后相继任教三原女中、泾阳泾干中学、西安医专等校。在泾阳任教期间,组织“青年剧社”,演出大型话剧《万世师表》,在泾原演出时,轰动一时。1945年加入民主同盟。
  建国后,先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市文教局副局长,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市文联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市电影戏剧协会主任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 ”,“0”期间受-。1979年平反后,任西安市文化局顾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民盟常委等职。
同年(公元19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5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