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市> 长乐人物

高凤谦

[公元1870年-1936年,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

高凤谦为[公元1870年-1936年,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

高凤谦
  高凤谦(1870—1936),福建长乐人,著名教育家和出版家。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郑振铎的岳父,曾任渐江大学堂总教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等职。他对翻译事业犹为关注,曾为一些译著作序,阐述他对翻译的看法。1897年5月12日,他在《时务报》上发表译学论文《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很为译学界看重,《集成报》等刊物均做了转载。论文针对译界0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切中的解决方案。此时的中国已从蒙昧中渐醒,觉悟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大家一拥而上,纷纷挥毫译书。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由于少规矩可依,译文中对事物的名称由译者随意定,译音也混乱不堪。高凤谦身为出版家,深为译界的混乱感到担忧,建议细细考证中国的器物名称以及西方的器物名称,设定标准,成一书,作为诸译者遵循的定规。同时,他还提议编一本译音规则书,统一外语与汉语的译音。
  个人履历
  1901年任刚刚更名的浙江大学堂总教习,次年以留学监督身份率留学生赴日本考察学习。
  1909年8月至1910年7月任复旦公学监督’(校长)心系教育
  1903年冬,应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张元济之邀,高凤谦到了商务印书馆,除了一度在1909年出任复旦公学校长外,一生与商务同舟共济30余年。
  主要贡献
  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高凤谦,深入考察日本,发现教育的根本在小学。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套像样的小学教材,他认识到要彻底改变“文人入仕、八股为尊”的观念,还得有一套有足够分量取代四书五经的教材。1904年,由高凤谦、张元济合编的《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以及自编小学正式算术课本问世,受到社会人士广泛喜爱和好评,不及西周,即纸贵洛阳。这一套教科书在教育界风靡数十年‘,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学刻的影响。
  新式学校发展后,由于教学研究的需要,社会上对工具书的需求大增。过去的《康熙字典》己不适应要求,于是经高凤谦倡议在编译所内设辞典部,着手编《新字典》和《辞源》,他也亲自参加并经常与主编探讨争论。历时8年的努力,有学术质量的《新字典》和《辞源》相继出版,十分畅销,并且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个人轶事
  感动胡适
  高凤谦是一位有事业心、淡泊名利的忠厚长者。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他觉得商务的出版物已落后于时代,而自己又不懂外文,考虑到商务的前途,产生了“举才让贤”的想法。1921年春末夏初,高凤谦千里迢迢亲赴北京,邀请不满三十的北大教授胡适主持商务编译年工作。胡适感动地说:“我决不会看不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一个支配几千万儿童的知识思想的机关,当然比北京大学重要多了。我所虑的只是怕我自己干不了这件事”。他答应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去住一两个月,看看里面的工作,看看自己配不配接受付托。
  胡适在上海的45天,高凤谦天天陪着他了解编译所各部门工作,介绍同仁,每天从家中送饭来,和他同吃午饭。但最终胡适自觉不胜担任此职,而推荐了自己的老师王云五。高凤谦一如既往,又每天陪同王云五到编译所走动。一个月后,他辞与所长职务,由王云五继任,并一直尽心尽力相助。
  每念此段经历,胡适顿觉其中的美意,为之动情:“最难能的是高梦旦先生和馆中几位中志辈,他们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把他们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他;后来又听信这个少年人的几句话,就把这件重要的事业托给了一个平素不相识的人。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事业求付托人的苦心,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这是值得大书深刻,留给世人思念的”。高凤谦期望光明,最能欣赏也最能了解新鲜的世界。于是,他:三十年编纂小学汉科书,三十年提倡十三个月的历法,三十年提倡简笔字,提倡电报的改革,提倡度量衡的改革。
  《康熙字典》检字不便,引来高凤谦思创新法。在得力于林语堂创造的一种首笔,检字法的启发,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只按安形,不管字义,将旧字典的214音日,就相近者合并为80部,并确定上下左右的部居。自认此法不够完善,年以未公之于世,又继续研究。王云五进入商务印书馆,高凤谦便把自己的研究草稿交给他整论,支持和赞助他深入研究下去。王云五在高凤谦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再探索,经于在1926年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并立即应用于该馆所出版的字典编排。
  翁婿打官司
  商务当局关于裁员之议为职工所知,于是由发行所的中共党员廖-(即-)为首发起了全所-,很快印刷、编译二所和总务处相继响应。郑振锋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一,高凤谦为资方谈判代表之一,而一个之女婿,一个是老丈人。
  翁婿始终烙守“约法”,在谈判桌上吞 舌剑,:会下依然相敬如常。如此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与他俩个人品德是分不开的,在商务同仁间传为一时美谈。
  信步朱家角
  学校工会组织100余离退休教工前往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一游。水木清华,河径纵横,屋宇栉比,民俗浓郁,使老师们忘却了市井喧闹, 烦心之事。
  尽管跑不完这里的36座石桥,单一座气派的明代五孔石拱桥—放生桥上,就可大发人息古念义之幽情。徜徉在明清一条街—北大街,仿佛重现古代商业的繁华景象札肉、青豆等特产,传来诱人的香味,令人垂涎。历经沧桑、保存封建官僚起居生活状况的王永日古宅,集江南园林精华的果植园,留下一了老师们悠闲的步履。唯呀小舟上,展露出老师们舒心的笑意。
  他对翻译事业犹为关注,曾为一些译著作序,阐述他对翻译的看法。1897年5月12日,他在《时务报》上发表译学论文《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很为译学界看重,《集成报》等刊物均做了转载。论文针对译界0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切中的解决方案。此时的中国已从蒙昧中渐醒,觉悟到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大家一拥而上,纷纷挥毫译书。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由于少规矩可依,译文中对事物的名称由译者随意定,译音也混乱不堪。高凤谦身为出版家,深为译界的混乱感到担忧,建议细细考证中国的器物名称以及西方的器物名称,设定标准,成一书,作为诸译者遵循的定规。同时,他还提议编一本译音规则书,统一外语与汉语的译音。
同年(公元187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