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杨立三

[公元1900年-1954年]

杨立三为[公元1900年-1954年]

杨立三
  杨立三
  (1900-195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
  湖南省长沙县人,1900年11月18日出生于长沙郊区一个佃农家庭。11岁入私塾、小学读书,半耕半读。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1922年潜回家乡,1925年加入国民党,任区党部监察委员,接管区学务委员会,集资创办县立高小和尊阳女校。五卅惨案后,组织雪耻会,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在学校组织救国十人团和巡回讲演团,以进步教师为骨干,秘密组织农会。参加农-动讲习所,聆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受到共产党的影响。1926年北伐军入湘后,说服胞兄将乡团防局百余人 交给农民协会,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长岳游击司令部第二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9月,长沙县第十四农民协会成立,推选为委员长。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往武汉,经-介绍随陈庚去二十四师留守处,任湖南招募委员,从安源、招募100多名工人组成新兵连,任排长。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副官、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财政科长、第三十一团辎重队长、政治保卫科长、红十二军军需处长、党委常委、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兼红一方面军经理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部长等职,参与了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为巩固革0据地,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作出了贡献。长征途中,他带头组成担架队,把重病的周恩来抬出草地,后来自己也病倒了。到达陕北后,历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抗大校务处处长等职。他克服困难完成筹船引渡任务,保证红军渡河东征,受到毛泽东的嘉奖。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一二九师勤务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冀南银行董事长等职,千方百计筹措粮款,开展生产自救,组织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生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报给毛泽东,要求派他到前线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决贯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为保证军需民食、实现收支平衡做了艰苦而有效的工作。1944年,他和滕代远提出了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著名的“滕杨方案”,明确提出“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的方针,调动了部队生产节约的积极性。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兼经济部长、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后勤部外线司令、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和财经支持。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并到山东与第三野战军共同部署了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曾受到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表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全国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等职,为加强改进和健全全军后勤、财务工作而努力奋斗,废寝忘食,积劳成疾。1954年秋,因患脑癌无法坚持工作,才服从组织决定去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后,12月7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总理主祭并作了长篇讲话。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在1941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为解决八路军军工工人供给问题,他造了一个"饣衣"字(读作“西”),以实物为单位计算工资,调动了军工生产积极性。章乃器先生称赞这种“实物分”制度是“一门极其具体复杂的科学”。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经历历史事件:
淮海战役 (公元1948年--公元1949年)
秋收起义 (公元1927年)

同年(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